?
黃阿姨穿梭在細細的線面中,仿佛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
東南網2月1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邱也栩/文包華/圖)閩侯關東村的馮雅星和黃嬌鳳夫婦的一天是從凌晨2點開始的。簡單洗漱之后,他們要和面、搓條、串面、發酵,待這一切準備就緒,已是日上三竿。接著又是馬不停蹄地進進出出,拉出“萬條垂下白絲絳(tāo)”的線面,晾曬、收起,才算完工。所有的忙碌,只為春節家家戶戶桌上都能擺上一碗寓意健康長壽的福州線面。
老福州人喜歡吃線面,孩子出生,親朋好友要送雞蛋面;女性分娩坐月子,要吃雞湯面;結婚定親,男方要送女家喜面;老人祝壽要送壽面,遠離家門、過生日以及大年初一,都要吃太平面。可以說,許多福州人是吃線面長大的。
?
一掛掛線面細如絲、白如雪
天氣預報 成了“必修課”
馮雅星和黃嬌鳳夫婦六年前入了行,開始以制作福州線面為生。“找人學唄,這個村幾乎都做這個的。”
關東村所在的關源里為福州地區著名的線面產地,包括閩侯荊溪鎮的關東、關中、關西、埔前、六墩、仁洲等村莊。這里生產的線面,又叫索面、壽面、太平面,為福州地區傳統名食。
自打做線面起,夫婦倆就沒了“夜生活”,凌晨2點就得起床,吃完晚飯差不多就得睡了。不過臨睡前,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是必修課。“溫度倒沒太大影響,主要是濕度,濕度上了80%,或者下雨天,我們就休息。”黃嬌鳳說,做線面也是看天吃飯。線面的主要原料就是面粉和鹽巴,溫度、濕度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面團的發酵和成型。正常情況下10斤面粉配9兩鹽巴,溫度低了鹽少放,溫度高了鹽就多放。至于個中原因,黃嬌鳳自己也說不清,“手藝活憑的是經驗,哪知道為什么呀。”
按比例配好的面粉和鹽巴放進攪拌鍋里攪上10分鐘,夫婦倆就會坐在屋內的一塊大案板前,雙手沾油將面團揉成直徑2厘米左右的長條,再搓細繞在兩條33厘米長的竹筷上,叫面筷,每筷80~90條,串好后,放在發酵柜里,平掛使之垂長。
?
小心翼翼地把一掛掛線面固定在架子上
晴好天要拉面800多次
昨日上午,閩侯寒久初晴,氣溫16°C,濕度47%,微風0級,天公作美。
馮雅星家門前的空地上,六排晾曬線面的木架子間次排開,43歲的馮雅星從里屋一次提出七對面筷,一端插在木架上的細洞里,另一端一一夾在指間,然后緩緩后退,弓著背,手肘忽地一抖,線面拉長,再抖一下,又增一寸。馮雅星向前回兩步,停頓3秒,線面垂地收縮。凡此八個回合,面筷間的線面細密如織,長度達到了五六米卻不斷線。
“天氣太干沒拉就斷,太濕了只得慢慢來,要十多個回合才結束。”馮雅星說。記者粗略計算,馮雅星一次拉8對面筷,出面約3斤多,按春節期間每天300多斤的產量,馮雅星一天要拉面800多次。
與此同時,41歲的黃嬌鳳在木架間穿梭,調整縮短木架上插著的竹筷的間距,“中間的面細,也干得快,及時讓它們垂地免得斷掉。”線面曬到10分鐘,差不多就得收回屋內,用剪子將兩端減掉,線面就基本做好了。
?
小心翼翼地把一掛掛線面固定在架子上
線面加雞湯 鮮香美味
關東村南北向的村道上,沿街兩側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拉線面、曬線面。按照福州的習俗,大年初一都要吃太平面,以示平安祝福之意。因此年前的幾天,關東村一派忙碌的景象。
“先要忙完線面,才顧得上家里。”黃嬌鳳屋里屋外忙個不停,年前照例要灑掃庭院,她也沒有時間。只有下午空閑時,才騰出手腳洗洗杯子掃掃地。
大量的線面被生產出來,轉瞬就被人訂走,成批量,不單賣。有路過的司機探出頭來問,五斤線面多少錢。孰料村民直接擺擺手,“沒有單賣”。
記者了解到,線面的原料簡單,只是鹽巴和面粉,供應充足,因而價格波動很小,每年只由于人工等成本的上漲而微微提一點價。今年關東村的線面收購價僅3.5~3.8元左右,僅比去年高了不到0.2元。市面上,每斤的售價在6~8元間,也有1500克禮盒裝的手工線面,要賣38元。
當地村民說,福州線面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后撈起,倒入燉好的羊肉、雞肉或豬排骨湯中,調些老酒、蔥花、芹菜等,芳香味美。
?
一掛掛線面被固定在架子上
?
馮師傅加工了上百掛的線面,就等著天晴了來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