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會館見證商業街坊格局 專家回憶往昔繁華
www.fjnet.cn?2013-11-05 16:29? ?來源:福州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南郡會館 明朝,上下杭地區商業開始萌發,并逐漸開始壯大。鴉片戰爭后,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客商往來上下杭愈加頻繁。民國時期,這一地區的商賈文化達到高潮。隨著商業的興盛,各地的商人紛紛在此設立同鄉會館。這時的會館既有商業貿易的需求,也成為聯絡鄉誼的紐帶。 據《福州雙杭志》記載,雙杭地區商業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國初年,此地成為輻射全省、溝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經營物資多達500多種;金融業興旺發達,各類金融機構云集,東南銀行、中央銀行福州分行等先后在此設辦事處及分理處,私營錢莊興盛時達110多家,成為當時的金融中心。 會館具備多種功能于一身 福州著名的民俗畫專家、書法藝術家陳友榮老先生曾在上下杭住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對上下杭歷史文化的研究頗有心得,陳老數百幅民俗畫中關于上下杭題材的畫作就達五六十幅。 他向記者介紹道,清末至民國期間,上下杭地區會館云集,有過16個舊時商業會館,集中當時臺江近半數的會館映襯出雙杭地區多元化的商幫文化和閩商實力之盛。 “會館是雙杭地區極具特點的人文景觀,這些會館館廟結合,建筑富麗堂皇,既有建館者的家鄉特色和地域特征,又吸收了福州地區的建筑藝術風格,甚至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華。如古田、建寧、壽寧會館等,它們的規模躲在一千五百平方米以上,會館中多建有廳堂、戲臺、酒樓,兼有書齋、花園,雕梁畫棟,牌匾紛呈,楹聯薈萃,集商業、聯誼、媒體、住宿等功能于一體。”陳老說道,上下杭的會館具備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對福州歷史文化研究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此外,會館還有一個富有人情味的作用,即為到省城趕考的考生提供考試落腳的地方,具有公益性質。 抗日戰爭爆發后,福州局勢動蕩,商品購銷艱難,一些商行就此倒閉。解放后,國家又對上下杭片區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些商行宅院被改為國營商店的批發站、商業公司、倉庫或者居民大雜院。商幫、會館處所日漸式微,難覓蹤跡,以至于現在,能找到遺跡的少之又少。 黃恒盛布品遠銷省內外 黃氏老宅成孩童嬉戲場所 上杭路217號,這是黃恒盛布店的舊址。說到黃恒盛布店,這家布行的布品在當時生意興隆,遠銷省內外。而布行的主人黃占鰲、黃占鴻家族更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號稱有“百萬家產”,家族擁有著錢莊、布莊、酒庫、煤礦等多家企業。 曾經輝煌的黃氏大宅地址在下杭路192號,經歷近百年的風雨侵蝕,已經褪去富麗和光環,但曾擁有的恢弘大氣依舊留有清晰的痕跡。 布行起源來自一名叫林裕源的商人,當年他在上杭路開了一家恒盛布店,青年黃占鰲就是布店里的學徒,辦事靈活的黃占鰲透出一個精明商人的氣質,被林裕源看重,與其結成親家。店主林裕源死后,由其兒子經營布店,但經營不善致布店生意江河日下,黃占鰲便接管了店里的生意,也開啟了一段輝煌的家族史。 據史料記載,黃占鴻在1915年擔任福州總商會會長,黃氏家族的實力達到了一個頂峰。1924年,黃占鰲去世,黃占鴻之子黃如濤接管家族產業,此后,黃氏家族歷經多次變故逐漸沒落,解放前后,黃氏家族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 張老伯在黃氏老宅里住了將近60年,“房子得有百來年的歷史了,過去是福州有名的布行,房屋大到可以連通到上杭街那邊,以前這里住著幾十戶人家,后來陸陸續續搬走了不少,現在又要改造,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 張老伯回憶起小時候住在宅子里的趣事,他說經常和自己的小伙伴在此嬉戲打鬧,因為房子大,房間多,有人躲起來,其他人想找到人還得費老大的功夫,院落連著上下杭,有點像故宮的感覺。后來,院子的木頭開始腐朽,很多樓梯都不再穩當,這些孩童時打鬧的記憶也只能存在自己的腦海中了。 永德會館 南郡會館變身幼兒園 延郡會館僅剩地界碑 沿下杭路往南走,一座紅磚建筑便佇立路邊,這正是坐落于下杭路92號的南郡會館,是清朝末年由閩南商幫集資建成。 會館坐北朝南,面積約2000平方米,四面為紅磚清水墻。會館中間大門橫匾刻有“南郡會館”。兩邊儀門為拱形門框,上面各有一青石額刻“河清”、“海晏”,墻裙為4塊浮雕,典雅別致。整個門面保存尚完好。 會館內設戲臺、天井、大殿、廂房甚至還有魚池,在大殿中供奉有天后媽祖。會館充滿閩南氣息,廊柱所用的青石雕刻精致,出自惠安名匠手筆。據介紹,于山白塔寺的青石圓雕龍柱正是來自從此地。 時光荏苒,現在的南郡會館已變身成幼兒園,名為“后洲街道中心幼兒園”。 據陳友榮介紹,清代中期南平地區的客商曾在雙杭地區的海防前(延平路)建立“延郡(平)會館”,作為在福州進行商貿活動儲貨、交易、客宿的場所。閩西、閩北各地的木、竹、米、茶、紙、菇、筍及薪炭等土特產品,運抵南平匯集后,由閩江順流水運東下轉口福州,再由福州遠銷國內外市場。同樣的,福州商家也組織百貨、棉布、京果、海產、果品、日用雜貨等供應南平地區。南平的不少大商號都派員長駐雙杭地區辦理商務。現在,延郡會館只在路邊留下一塊地界碑以及早就成為居住樓的老舊房屋。 永德會館象征兩縣連心 地址所在與瓷器頗有淵源 在張真君祖殿斜對岸的田垱社區硋埕里20號,就是永德會館所在。“硋”即福州方言中的“瓷”,“硋埕”即瓷器專賣市場,這是因德化人在此經營瓷器而得名。 永德會館中的“永德”為永春、德化兩縣的簡稱。兩縣地域毗鄰,所產陶瓷成為福建對外貿易的大宗商品,經濟上往來頻繁,讓兩縣商人聯系密切。 兩縣在福州商幫集資修建的會館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光緒年間重修,民國20年(1931年)重建。在榕建立會館的目的之一是利用三捷河往閩江的水路,把德化的瓷器運往全國各地。會館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224平方米,大門上懸大理石刻鎦金牌匾,“永德會館”四個大字赫然書于其中,融合了中西建筑兩種風格。 會館第三層面積400多平方米,在重建時,設計成了當時會館建筑中的中式廳堂樣貌,形成中國傳統建筑與仿西洋建筑嵌套的建筑樣式。會館內設有戲臺,每逢神誕節日演戲,就會在戲臺上演福州傳統閩劇,有時也演出閩南高甲戲和提線木偶戲,同鄉們借這樣的機會團聚一堂,聯絡感情,增進情誼。 解放后,永德會館作為公產,由臺江區房管局管理,先是成為臺江草席廠的廠房,后又被租給福州汽車改裝廠。上世紀末,汽車改裝廠停產,房管局又將會館租給福州清輝文化工藝廠。如今,這座磚、石、木結構的樓房因年久失修而破損嚴重。 隨著城市的發展,上下杭街區的商業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它們所承載的歷史使命早已終結,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與周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相比,顯得那么弱不禁風。只有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在保護歷史街區的原有屬性和景觀特色的基礎上,對街道空間、購物環境、基礎設施、商業布局等方面進行調整和重塑,才能使其歷經百年的商業積淀得以重見天日。 (福州新聞網記者 黃新錦 邱陵) ?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5]高中上80分鐘“大課” 校方稱為提前感受大學
- [ 11-01]網上下載圖片用于宣傳冊 公司成被告遭索賠萬元
- [ 11-01]國資委部署國企改革:方案爭取三中全會后出臺
- [ 10-31]雙杭凝固的舊時光:路人多背相機 最多廢品收購車
- [ 10-26]福清校車碾壓幼兒續 學生上下車要有人車下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