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解碼文物活化利用“兩大關鍵詞”:古厝社會“認養” 博物館“科技+”
2023-11-01 17:43:37?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俞雅萍 我來說兩句 |
位于旗山湖公園的三橄欖一號打造“沒有圍墻”的旗山湖青春創客天地。 白沙鎮林柄村李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學展示推廣基地。 在主題教育中,閩侯縣積極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深化古建筑保護和活化利用。日前,位于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程由燦厝,經改造升級,成為閩侯縣崇賢館。 作為閩侯開展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的3處試點古厝之一,館內展廳不僅圖文并茂地展示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侯官歷史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還開設“閩侯好人”單元,以展示閩侯當代道德模范先進事跡為主,吸引許多來街區游玩的群眾駐足參觀。 關鍵詞:社會“認養”3處試點古厝有新身份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推進文物活化利用,閩侯縣探索推出一批文物供社會“認養”保護。目前,已收集整理了有意向推出“認養”的30處文物古建筑基本信息。除了程由燦厝,閩侯開展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另外兩處試點古厝分別是:位于白沙鎮林柄村的李宅、位于荊溪鎮的徐家村十三厝。 李宅始建于清朝晚期,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民居。從20世紀90年代起,老宅里的住戶就相繼搬離,昔日繁華的老宅日漸衰敗。2019年,在閩侯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以社會“認養”的方式進行保護。 所謂“古厝認養”,是指社會組織、企業及個人通過一定程序對特定文物建筑實施保護、利用、管理的行為。認養主體擁有被認養古建筑的使用權或經營權,但不得轉讓。 經過重新修繕后的李宅,不僅布置了多個書架,還擺放著用以舉辦國學課堂的桌椅。原來,通過活化利用,這里已作為一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學展示推廣基地,并曾多次開展根雕技藝展示、閩劇表演、角梳工藝演示等非遺系列體驗活動,為林柄村鄉村游增加了書香、顏值和鄉愁。 徐家村十三厝始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110平方米,建筑面積1539.44平方米。因原主人在堂兄弟間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厝”。徐家村十三厝不論是建筑結構,還是石木雕刻內容等,都極具閩侯地方特色,蘊含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在尊重古建筑原有風格、手法、歷史風貌的原則下,徐家村十三厝被打造成集藝術展覽館、鄉村藝術會客廳、公共圖書館等于一體的高品質當代藝術館,于今年4月開館。接下來,這里將不定期舉辦藝術家個展、群展,全國雕塑名家論壇,藝術介入鄉村振興論壇,高校藝術茶話會,藝術家公益課堂等活動。 據了解,自2020年8月起,閩侯縣委托福州市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啟動古厝全域普查核查登記專項行動,最終形成了重要歷史建筑、一般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三類的預保護名錄,共1200多處。 值得一提的是,極少數隸屬于預保護名錄的古厝通過“搬家”(異地遷建),重新“活”起來。比如,位于上街鎮旗山湖公園的蔗洲村27號古民居,業態規劃為中餐廳;三橄欖一號則計劃建成以路演大廳、展示中心、招商洽談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共享區域,打造“沒有圍墻”的旗山湖青春創客天地。據統計,閩侯縣已完成或正在開展遷建的老厝共有7座,分別位于荊溪、上街旗山湖、甘蔗、青口等地。 關鍵詞:科技應用 博物館“生動”話侯官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閩侯縣還以文物為媒,通過“沉浸式+互動性”的方式,打造具有侯官特色和厚重歷史感的奇妙夜活動。 互動地彩屏、裸眼3D、全息投影、VR體驗區、5K沉浸室、虛擬講解員……走進閩侯縣博物館,一個個高科技應用讓人目不暇接,為觀眾提供了解閩侯歷史文化的全新體驗。 “用先進的科技展示歷史文化,是閩侯縣博物館的最大特色?!遍}侯縣博物館館長周丕鏵說。 在周丕鏵的引導下,以及VR、AR等數字化技術加持下,記者身臨其境地體驗了閩劇表演和詠春拳體感互動項目。 在“八姓入閩”裸眼3D沉浸室,全息投影的立體化場景再現了“八姓入閩”的歷史。在參觀過程中,記者發現,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閩侯縣博物館摒棄了單一陳列的展陳形式,增設了閩侯歷史延展互動地踩屏、閩劇幻影成像、考古挖掘小游戲等互動項目,不斷進行展覽形式的創新與豐富,不斷加強與到館觀眾的互動性。 閩侯縣博物館還將啟動演播廳建設項目,屆時將通過整合閩侯縣文旅系統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曲藝傳習所、文化館等的資源,為觀眾帶來閩劇、評話和喜娘喝彩、南嶼虎形拳等非遺展演節目,并采取固定場次+團隊預約模式,為到館參觀游客表演。 據介紹,旅游時“打卡”閩侯縣博物館,了解八閩首邑的歷史和風土人情,已成為越來越多來榕旅行者的必選項目。據統計,閩侯縣博物館自2019年開放至今,已接待70多萬人次。 |
相關閱讀:
- [11-01] 閩侯建設“聯合病房” 縣總醫院成立雙向轉診管理中心
- [11-01] 閩侯充電樁“上新” 基本形成3公里充電圈
- [11-01] 閩侯:“辦事不出園區”“一站式”服務 群眾滿意率100%
- [11-01] ?閩侯推出園區代辦點政務服務聯系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