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深遠海養殖平臺獲央媒點贊
2023-04-17 17:10:35? ?來源:福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大黃魚“第三代住宅”——“定海灣1號”(資料圖)。記者 林雙偉 攝 繼木頭漁排、塑膠漁排之后,大黃魚迎來了“第三代住宅”——深遠海養殖平臺。 連日來,新華社、央視、光明日報等央媒,頻頻聚焦“乾動2號”等福州大黃魚深遠海養殖平臺。13日,央視財經頻道還聚焦大黃魚“搬家”的故事。 2500萬尾大黃魚“搬家” 13日,央視財經頻道以《福建福州:2500萬尾大黃魚苗投放定海灣》為題,報道了連江大黃魚“搬家”的故事。 據央視報道,去年12月底,技術人員從大黃魚深遠海養殖平臺“定海灣1號”“定海灣2號”上,挑選出500條“岱衢族”大黃魚(原產于浙江岱衢洋,為優質大黃魚)進行繁育。最終,連江培育出2500萬尾本土“岱衢族”大黃魚苗。 今年3月,為了提升存活率,魚苗投放到風浪較小、水溫較高的寧德三都澳近海海域暫養。經過一個多月“集訓”,魚苗已能夠適應深海環境。為此,大黃魚開始了“搬家”——將在4月15日之前全部投養到連江定海灣。 本月11日13時許,一艘載著500多萬尾大黃魚的活水運輸船從三都澳抵達連江定海灣。漁民們爭分奪秒,接力將魚苗投入長達8米、寬約4米、深約4米的塑膠漁排網箱內。 據養殖負責人盧統鋒介紹,根據計劃,這些大黃魚將在定海灣的塑膠漁排養殖1年左右,然后轉移到深水網箱養殖1年,再投放到“定海灣1號”等深遠海養殖平臺上進行野化馴養(進行“健身”),最終上市。 魚類“第三代住宅”來了 為何要如此“搬家”呢?據當地漁民介紹,對于大黃魚來說,木頭漁排是“第一代住宅”,塑膠漁排是“第二代住宅”,而機械化、智能化、可抗風浪的深遠海養殖平臺是“第三代住宅”。 在過去,漁民通過木頭、塑膠漁排在近海養殖的大黃魚,品質一般,售價也不高;隨著深遠海養殖平臺的投用,大黃魚養殖走向了深遠海,其品質和口感類似于野生大黃魚,深受消費者青睞,帶動了漁民增收。 漁民吳傳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用木頭漁排養魚,一年只賺幾萬元,碰到臺風等災害還虧了;現在通過深遠海養殖平臺養魚,去年分紅就有二十多萬元。 深遠海養殖平臺也是福州發展智慧漁業的生動案例。連日來,新華社、光明日報、央視財經頻道等,報道了“乾動2號”大黃魚深遠海養殖平臺下水。據央媒報道,“乾動2號”不僅具有抗17級臺風、抗赤潮等優勢,還搭載了各類智能養殖系統及檢測系統等現代化漁業生產設備,可實現智慧養殖。 養殖平臺“海上管家”上線 目前,定海灣已投用7個深遠海養殖平臺。其中,全省首個深海智慧漁旅平臺“閩投1號”,是大黃魚“第三代住宅”的升級版。與其他平臺不同,該平臺搭載海景客房、宴會廳、廚房、衛生間、辦公室、會議室以及智慧漁業中心等,實現了漁旅融合。這也意味著,人類和魚類有了共同的“深海住宅”。 平臺越來越多,如何管理好呢?前日下午,“百臺萬噸”生態養殖項目“海上聯合黨支部”,在“閩投1號”上揭牌。 據連江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海上聯合黨支部”將依托“閩投1號”等一批深遠海養殖平臺及漢斯曼集團等一批運營企業,以黨建為引領,定期開展政策宣傳、技能培訓、糾紛調解、救助幫扶等工作,推動漁業生產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一二三產良性互動的智能化、休閑式深海養殖漁業平臺。(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吳其法) |
相關閱讀:
- [04-13] 連江僑中學生將學非遺刺繡
- [04-11] 今天,連江簽約!揭牌!
- [04-10] 連江“海上自行車”擬辦速滑賽 展示省級非遺魅力
- [04-06] 連江蠶豆、春筍清明上市,鮑魚投苗獲央視關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