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情憨厚可愛的風獅。 福州晚報6月6日訊(記者 翁宇民/文 永泰縣村保辦/攝) 【百年懸念】 在封建社會,仕途是許多讀書人孜孜以求的終生目標。清朝乾隆年間,在永泰大洋卻出了一位因不愿離鄉,而拒絕赴任的“宅男”鄢光椿。但這位清朝“宅男”的忤逆,并沒有觸怒皇帝。朝廷反而給他頒了一塊“恩榮予養”的匾,讓他繼續“宅”家。 究竟是什么理由,讓他“宅”得光明正大?又是怎樣的“宅”,讓他情愿放棄官位滯留家鄉? 永泰莊寨既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農耕社會家族聚落生存的記憶,還是傳統鄉紳文化彌足珍貴的載體。本期《寨·見》永泰莊寨系列專題報道,將帶您走進大洋鎮大展村,認識一位清朝“宅男”,以及當地鄢氏家族的兩座大宅——榮壽莊、昇平莊。 這兩座大莊寨都在大洋鎮大展村,并且相距不遠。百年來鄉里人都管它們叫“洋尾寨”(洋尾為地名)。坐落在西面,建于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的,名為“榮壽莊”,被稱為“洋尾舊寨”。另一幢起建時間晚了三十年,名為“昇平莊”,鄉里人稱其為“洋尾新寨”。 現在的人們提及洋尾寨,更多更鮮明的記憶是與洋尾寨有關的紅色歷史。解放戰爭時期,大展村曾是閩中游擊隊的活動中心區域。兩個莊寨因為極具防守的地理優勢——兩寨形成犄角之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成為游擊隊司令部和閩中游擊隊第四游擊中隊隊員的駐扎地。直到永泰解放,游擊隊才從此地撤離。而在當時,新寨最多時駐軍達200多人,而舊寨駐扎過320多人。從駐扎人數上也可以看出這兩個莊寨的規模之大。而在洋尾寨發生過大小戰斗五六次,兩寨的外墻上至今留有很多彈孔。如今,它們都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鄢家后人說,兩個莊寨坐落之地,山形似一對鱟。舊寨建在公鱟背上,新寨建在母鱟背上。相傳“鱟山出孝子”(福州話中,鱟音同孝),除了那段紅色歷史,洋尾寨尤值得一提的是一個與孝有關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