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坑坪橋
福州新聞網5月11日訊 (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綦芬/文 市文物局提供資料圖)記者昨天從市文物局獲悉,市政府近日出臺《福州市廊橋保護管理辦法》。這是我省首個、也是國內少有的廊橋保護管理辦法。
該辦法所指廊橋,包括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名錄的廊橋;1949年以前采用傳統工藝和建筑材料建造、整體保存的廊橋;1949年以后采用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建造的廊橋。
縣鄉村逐級簽訂
保護責任書
縣(市)區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廊橋的日常保護管理工作??h(市)區與所屬鄉鎮(街道)人民政府、鄉鎮(街道)與所屬行政村之間應當逐級簽訂廊橋保護責任書。
廊橋所在縣(市)區文物行政部門應組織開展廊橋專項調查,建立名錄和檔案,對廊橋設置保護標志,并定期組織巡查;應當會同規劃、建設部門組織編制廊橋保護和利用專項規劃。市、縣(市)區政府應當根據廊橋保護和管理的實際需要安排資金。
鼓勵國內外個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廊橋捐贈。
出現損毀危險應立即搶險
凡涉及文保單位廊橋的修繕、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的,應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履行相應報批手續后方可實施。
經批準的列入文保單位、文物登記點的廊橋維修、保養或遷移工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并由取得相應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的單位承擔。
廊橋因自然原因或者受到其他影響出現損毀危險,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立即采取必要的緊急搶險措施,并及時報告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
不得破壞周邊景觀風貌
在城鄉建設中,建設項目涉及廊橋保護范圍的,要做好規劃控制工作,注重保護廊橋周邊的古道、古村落以及古廊橋所依托的山水、地貌、風景、古樹名木,不得破壞廊橋周邊景觀風貌。確需對廊橋周邊風貌進行改變的,須經文物部門組織的專家論證會通過后方可實施。
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廊橋可以充分發揮多種功能,并可作為參觀游覽景點。
廊橋所在縣(市)區政府應采取措施,繼承、保護和弘揚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采用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建造新廊橋,鼓勵興建廊橋博物館,展示宣傳廊橋文化。
嚴禁下列損毀、破壞廊橋的行為:如損毀構件、涂污、鑿孔、亂刻,以及未經批準架設管線、在周邊爆破、挖掘、使用明火等。構成犯罪的,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新聞鏈接
龍津橋:位于閩侯縣廷坪鄉流源村偏東,始建于宋代,全長33米、寬4.3米,是研究木拱廊橋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坑坪橋:位于閩侯縣廷坪鄉石洋村坑坪自然村,建于1748年,為單孔木拱廊橋,全長26.1米、寬6.38米,是存世不多的木拱廊橋之一,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遠濟橋:又名壹佰橋,位于閩侯縣白沙鎮聯坑村東約200米,建于清光緒年間,為單孔木拱廊橋,全長32.4米、寬5米,是研究橋梁建筑史和交通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合龍橋:位于閩清縣省璜鎮合龍社區,跨梅溪支流上,始建于宋代,多次重修。全長39.7米、寬4.50米。這座廊橋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遠濟橋
福州27座廊橋納入文物保護范疇
目前,福州市已有27座廊橋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保護范疇。
這27座廊橋分布在閩侯、閩清、永泰、晉安等地,其中閩侯17座、閩清7座、永泰2座、晉安1座。這些廊橋建造年代以明清為主,大部分是運用傳統營造技藝建造的木拱廊橋。從文物等級分布來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座,其中閩侯3座,分別是龍津橋、坑坪橋和遠濟橋,閩清1座,是合龍橋;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座,其中閩侯3座、閩清1座、晉安1座;文物登記點18座。
據閩江學院旅游系副主任黃云、閩江學院教授潘輝介紹,福州地區廊橋種類齊全,從結構上劃分為木梁廊橋、撐架廊橋、木拱廊橋三種,大致包括中國廊橋的全部結構。福州廊橋制作技藝精湛,拱橋跨度大,如閩侯的遠濟橋跨度達30多米,國內罕見。福州廊橋文化內涵深厚,涵蓋詩文碑刻、民間故事、民間信仰等,兼具多種功能。
近年來,福州市加強了廊橋保護工作,閩侯縣投入資金對坑坪橋、遠濟橋進行修繕。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由于年代久遠,且大多分布在縣區偏遠地帶,廊橋保護狀況不佳,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隱患:部分廊橋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有的則因火災而損毀;有的進行了現代化改造。
兩位教師建議把廊橋文化遺產傳承和“美麗福州”“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起來,打造為獨具閩都特色的文化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