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3月13日訊 中辦《秘書工作》雜志2015年第2期刊發長篇通訊《實干才能夢想成真——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踐行“馬上就辦”紀實》,全面回顧習近平總書記上世紀90年代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推動“馬上就辦”的生動實踐,深刻揭示了“馬上就辦”蘊含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昨日,本報全文轉載這篇通訊后,在我市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文中展示的那段“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時光,那段“甩開膀子”、激情創業的歲月,引發許多老同志、老干部的共同回憶,也讓許多中青年干部、群眾在學習、思考中產生共鳴。大家紛紛表示,“馬上就辦”精神歷久彌新,時至今日,仍對各項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要為“馬上就辦”精神點贊,更要好好傳承這種精神,讓“馬上就辦”成為自覺的行動,成為干事創業的新風尚,為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不我待“馬上就辦”
1990年5月,習近平同志調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
在時任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文貴的印象里,這位新書記很“急”,住處都還沒解決,就忙著下鄉調研去了。“習書記剛到福州當天下午就召開干部大會,第二天就下去調研,連走永泰、閩清、閩侯,馬不停蹄。”
上任第九天,1990年5月17日晚,習近平同志冒雨率五套班子來到初搬至福州五鳳山營區的南京軍區某師師部,進行現場辦公,一口氣研究解決了修建戰備路、300多個隨軍家屬落戶、100多名隨軍子女入學和部分家屬就業問題。現場辦公時,習近平說:“部隊的事情要特事特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
從那時起,“馬上就辦”這個詞隨著這位雷厲風行的新書記的腳步,深深烙進了榕城大地。
“馬上就辦”在當時的提出,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盡管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福州依然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明顯落后于周邊其他沿海城市,在沿海區域處于“后排就座”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涌,周邊你追我趕,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擺在福州面前的,既有機遇叢生的喜,又有機遇稍縱即逝之憂。福州焉能不急!
習近平同志清楚地看到了這點。“他下決心改變福州的軟環境,來彌補我們一時還不能解決的硬環境建設。”時任福清市委書記練知軒表示。
一場時不我待的改革,由內而外展開。行動是從一本市民辦事指南的編制開始的。
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報》二版刊登了一則題為《我們也需要一本“市民辦事指南”》的小言論,呼吁福州市也像青島市政府那樣編一本詳盡的《辦事指南》,系統地匯編可以公開的、涉及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項制度,方便市民查閱。習近平當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研究此事。3天后,市委在福州晚報上對言論作出回應,承諾《指南》“不久與市民見面”。
當年,福州就編出了兩本指南——《福州辦事指南》和《福州市民辦事指南》,把政府部門的辦事制度、程序、規定、注意事項簡潔明了、通俗實用地告知市民。
1991年1月24日,市委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馬上就辦”精神,雷厲風行地開展工作,加快工作節奏,提高辦事效率,用實際行動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通知還決定,市委辦公廳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單位辦理督查件時效情況,鼓勵先進,鞭策后進。
1991年2月20日的市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大力提倡‘馬上就辦’的工作精神,講求工作實效,提高辦事效率,使少講空話、狠抓落實在全市進一步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形成規矩,努力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
當年2月23日,習近平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場辦公會上,再次強調“要抓住那些急需解決又有能力解決的事進行研究,并且本著‘馬上就辦’的精神,組織實施,狠抓落實。”
趙素文時任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她還記得那年3月,市委下發了一份關于改變作風的意見,把“馬上就辦”具體落實到目標責任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現場辦公、廣辟聯系群眾渠道、持續開展縣區接訪接待巡回日、下基層組織義務勞動等七個方面。
“馬上就辦”理念,在日后不斷注入了更豐富的內容,形成了形式多樣的載體,孕育出福州滿城的清新風氣。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
1991年2月28日,市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最后一天中午,一位市人大代表將一份報告送到習近平的手中,反映市動物園馴獸員待遇、辦公與住宿等困難問題久拖未決。習近平當即批示:“‘馬上就辦’,咬住不放,限在一周內辦結”。
當年3月1日,時任市委秘書長林文斌召集市建委、人事局、土地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并立即分別付諸行動。3月7日,動物園反饋,這個拖了半年的問題,在短短5天內已全部解決。
福州市委把當年3月定為“抓落實月”。從那一個月開始,扎實工作、埋頭苦干、力戒空談在全市漸成風氣,出現了“馬上就辦”、狠抓落實的良好開端。
后來,福州市委禮堂上方掛上了八個大字“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時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林璧符說:“它時刻提醒每一位來開會的同志,‘馬上就辦’是工作作風問題,真抓實干就是要抓落實、重實效。”
快些,再快些;實些,再實些。講效率、抓落實,在榕城上下蔚然成風。
1991年,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踐行“馬上就辦”,很快設立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推出了紅燈呈報制、辦事限時制、無償代辦制等三項制度,為企業辦事提供優質服務。
全市上下還大刀闊斧取消審批項目,減少審批環節。王文貴記得,“當時砍掉了100多項手續,最后剩下了96個”。
辦事程序的精簡帶來了效率的提升,而服務的提升則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時任市外經局局長吳金俤記得,當年為了招商、搞好服務,福州舉辦了許多場臺商、外商接待日活動。“一個星期開一次現場辦公會,專為企業服務,解決問題”。
1991年5月1日,《福州市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及處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在福州市外商投資管理服務中心下設福州市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協調辦公室,接受外商企業投訴,負責指導、協調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訴及處理工作。
同年8月,市政府公布了《福州市外商企業管理服務規定》,以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依法自主經營的良好條件。
此后,福州還編制了《外商投資指南》和《福州市對外開放手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讓辦事群眾少跑“冤枉路”,福州在全國率先將涉及外商投資項目審批服務的35個部門集中在“一棟樓”內統一辦公,集中辦公受理外資企業從名稱登記到規劃、土地等審批在內的全部手續。這也就是現在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前身。
發展無坦途。正在全市上下熱火朝天大干快干之時,發生了一件動靜不小的事。
福清缺水。那時約有20萬畝地要靠老天下雨才有收成,所以被稱作“望天田”。于是,當時的福清市委決定從相鄰的閩侯縣烏龍江邊開鑿21公里的隧道,把水引到福清來。這條隧道途經閩侯5個鄉鎮,剛好從山脈穿過。在施工過程中,當地村民認為工程“切了龍脈”,發生糾紛,堵了福廈路。
練知軒回憶道:“修引水隧道,我們沒向市里匯報就先干了。但習書記半句都沒有批評我們,而是立即要求閩侯縣四套班子趕赴現場勸導疏解群眾。在實地視察了之后,習書記反而鼓勵我,這件事做得非常對,你們不是光圖眼前的事情,是在為福清發展作貢獻。”
這件事,為“馬上就辦”注入了新的注解——敢于擔當。
黃啟權還記得一件更有“擔當”的事。他曾先后任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市地方志編委會副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89年,楊橋路面臨拓寬,市級文保單位林覺民故居、冰心故居被開發商“看中”,準備建設商品房。當時在一家工廠工作、熱心文保事業的鼓樓區政協委員李厚威投書《福州晚報》“建議完整保留林覺民故居”,引起讀者熱議。
直到1990年底,群眾致信習近平同志反映此事。見信后,他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保護好林覺民故居,并隨后召集有關部門召開現場會,“責成市房地產開發公司將這位辛亥革命烈士的故居修復”。修繕工程于次年5月31日動工,11月9日便修復竣工。
一場文物大保護由此展開。那年,福州啟動實施了多項全省乃至全國首創的緊急保護措施,首次對全市64處名人故居、歷史紀念地和代表性建筑,比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掛牌。到1992年1月,這64處場所全部掛牌。
拒絕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此舉為福州保留了千年文脈的“魂”與“根”。
滴水穿石
久久為功
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在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浪潮。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福州人民的面前——福州的將來要怎么發展?
1992年3月,福州市委開展了改革開放調研月活動,全市1627名干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在調研基礎上,福州先后出臺了23項、150多條推進改革開放的政策規定。
“習書記帶著我們走了8個縣區,提出了閩江口金三角開發、建設海洋福州、大都市這些宏觀的思路。”時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委辦公廳副主任黃維國記憶猶新。這些思路,成為后來規劃福州發展藍圖的雛形。
1992年5月,習近平親自牽頭,展開福州市發展戰略的研究,啟動編制《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簡稱“3820”工程)。更為廣泛的調查和論證在此后的半年時間里,牽動了整個福州上下。
在黃維國的印象里,調研組先后分赴廣東、海南、上海、山東、江蘇、北京等地“取經”,形成了一份份詳實的調研材料。
時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劉嘉水至今還記得當時“萬人問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證”的盛況。“在《福州晚報》刊登調查問卷,收回問卷兩三萬份;發動了全市各級各部門上千名工作人員去充分調研;召集包括專家學者、部門、縣市區及企業負責人在內的以百人計的課題組,展開論證。”
十易其稿,1992年11月,福州市委六屆六次(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科學謀劃了福州3年、8年、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步驟、布局、重點等,對世紀之交的福州乃至今日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海上福州”以及國際化大都市等戰略構想,也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水滴石穿終有時。據統計,那幾年,福州多渠道、多形式籌措了160多億元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是改革開放前30年的11倍。機場、港口、電站、公路、橋梁等建設成效顯著,使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狀況有了較大改觀。1992年,福州已躋身“全國硬環境40優”。
久久為功不停歇。1991年至1995年的幾年里,福州經濟以20%的速度快速發展。1995年已突破400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老百姓的事要時時放在心上。”這是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樹雄在照片背面所寫的一句話。這句樸素的話語,解答了“‘馬上就辦’為了誰”的問題,詮釋了一種愛民情懷。
1991年3月7日,習近平率市領導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到市水運公司現場辦公,目的是解決閩江上“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連家船民生活困境。隨即,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解決船民住房難問題列入當年2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中,由財政撥款,集體和個人配合,共同建房,立即安排有關部門予以配合。
10個月后,當年12月25日,100多戶長期居住在水上“連家船”和岸上“竹架篷”的職工喬遷新居,搬進了臺江紅星新村。
“藤山滴水人家,長夜倦燈苦捱。書記察情令下,流水音佳,愛民人在今夏。”1992年8月19日出版的《福州晚報》,刊登了這首由群眾填詞的《天凈沙·甘霖》,記載了一段“馬上就辦”的佳話。
“藤山滴水人家”,反映的是倉山區下渡街道下渡藤山弄的103戶居民,由于地處小山坡,加上供水管徑太小,水壓上不去,家中的水龍頭只能一滴一滴地出水。
“長夜倦燈苦捱”,描述的是居民們為了等水常要挑燈熬到半夜的場景。
“書記察情令下”,說的是當年7月21日,居民們寫給市委書記習近平反映用水難題的信,3天便得到批示。批示當天,時任福州市副市長林永城就帶著有關部門到藤山弄召開現場辦公會議,敲定管道改造方案,落實承辦單位。
8月7日,自來水通了,便有了“流水音佳”的歡喜結果。居民們自發給習近平寫信,表達感激之情,用“愛民人在今夏”稱贊政府“馬上就辦”的好作風。
“馬上就辦”,不僅是等著群眾上門來,更要主動走近群眾傾聽了解。來福州工作不久后,習近平同志倡導了“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活動,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到群眾中去,與群眾交朋友,為群眾送溫暖、辦實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
為了豐富“四個萬家”活動內涵,1991年起,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開展“市(區)縣領導聯合接訪活動”,聽取群眾訴求,化解矛盾。從“四個萬家”、市縣領導聯合接訪到為城鄉居民興辦實事,這些活動延續至今,拉近了福州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踐行著為民服務的宗旨,讓福州百姓真切享受到發展所帶來的幸福生活。
“紙褙的福州城”,是過去福州城板房林立、舊屋連片的辛酸說法。今年62歲的曾依銓打小就在蒼霞棚屋區長大。“我們做夢都想著住新房”。2000年7月2日,曾依銓和鄰居們迎來了專程前來調研棚屋區改造的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
時任臺江區蒼霞街道黨委書記的陳永輝還記得:“那幾天,天氣非常熱,我在辦公室都汗流浹背,一天要換四五套衣服。習省長那天來,連傘都沒帶。一行人直接去了正義路27號。那是條小街巷、棚屋區,樓搭樓、閣搭閣,地方很小,要低頭才能鉆進去。”他回憶,“習省長當時跟在場的領導干部說,我就是要在最熱的時候,來感受我們老百姓在棚屋區是怎么生活的,才能增強我們各級干部加快改造危舊房的責任感。”
當時福州的財政不是很富裕。省財政為蒼霞棚屋區改造下撥了啟動資金,第一筆1000萬元。“蒼霞棚屋區確定的改造面積218.6畝,近萬人的大搬遷2個月就全部結束。市委、市政府也加快了工程建設進度。半年時間,第一批4幢回遷房就蓋好了。到2001年5月1日,35幢房屋全部蓋好。8月17日,所有居民全部回遷!”曾依銓也搬進了三室兩廳共92平方米的新家,終于美夢成真。
此前,福州已陸續啟動“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統計數據顯示,僅兩年間,福州市區的人均住宅面積就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3.98平方米,提高到了1995年的8.76平方米。蒼霞棚屋區改造之后,歷屆市委、市政府持續發力,一棒接著一棒干,接連完成義洲、幫洲、上渡、菖蒲、王莊、上海東等一批舊屋區改造,幫助數十萬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
“紙褙福州城”,就此成為歷史。
堅守傳承
歷久彌新
今年2月25日,春節長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福州召開市直機關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座談會。此前一天,福州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的意見》,拉開了全市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的序幕。
3月9日,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馬上就辦”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學習中辦《秘書工作》雜志刊發的長篇通訊《實干才能夢想成真——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踐行“馬上就辦”紀實》,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切實增強傳承弘揚“馬上就辦”精神的思想自覺,著眼常態化、制度化,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馬上就辦”深植榕城大地,持續釋放強大的正能量。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是改進作風的重要法寶,是優化環境的有力抓手,是推動發展的強勁動力,是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行動指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岳如是說。
在“馬上就辦”精神指引下,一個服務型政府的改革路徑,在榕城大地日漸清晰。
去年12月1日,《福州市行政服務條例》正式頒布實施。這是全國地市一級第一部關于政務服務工作的地方性立法。條例以法制建設保障服務型政府的工作落到實處,并對行政服務科學化、制度化、標準化建設進行固化提升。
今年春節前夕,全省首家市民服務中心——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集中市直36家單位、提供358項涉民服務。在這里,市民可以辦理從出生到終老的幾乎所有個人事項,如社保、醫保、公證、涉外婚姻、土地、房屋、公積金、出入境等手續和證件,與市行政服務中心構成了“一體兩翼、雙輪驅動”的政務服務格局。
在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并聯審批、重大項目審批代辦服務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讓流程更加簡化,審批不斷提速,辦理時間壓縮到2.5個工作日。2014年,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以“推行政務服務標準化”榮獲中國“質量之光”質量創新示范獎,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行政服務中心。
去年,福州啟動新一輪簡政放權,制定下發《福州市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經過多次清理,全市削減市級行政審批項目214項,減幅達74.6%;保留市級行政許可項目73項,為全省最少;全部審批事項辦理承諾時限平均壓縮至法定時限的30%,為全省最短。
政府機構改革“號角”吹響。2014年的最后一天,《福州市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下發,市政府工作部門由45個縮減到38個,政府各部門職責關系進一步理順。
政府權力的持續“減法”,換來了市場活力的持續“加法”。2014年,福州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達5169億元,增長10.1%左右,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固定資產投資4388億元,增長14.9%;出口總額212億美元,增長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91億元,增長14.6%。
服務型政府的持續推進,換來了百姓生活幸福指數的節節提升。去年,福州全市各級財政用于民生支出452.2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9.2%。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和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率位居全省前列;市場物價保持穩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51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2元,增長11.2%;“平安福州”建設成效明顯,公眾安全感達92.72%。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前,迎來重大歷史機遇、承載重大歷史使命的福州,正循著“3820”工程、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發展藍圖,以“馬上就辦”為帆,以“敢為、能為、有為”為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激情創業,懷揣著有福之州的新夢想,駛向前方!
(福州日報記者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