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是福州的一張名片。煙臺山的開發保護得到了市民的廣泛關注。自家在煙臺山的老房子該如何開發保護,陳曉寧期盼能自己做主。 一個人的家庭博物館之夢
![]() 陳曉寧希望老房子能保住“盛興洋衣行”的招牌。 東南網5月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黃云峰) 陳曉寧最近有點煩。 所有的煩惱,都源于一套房子,位于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亭下路101號一棟百年小木屋。這是陳曉寧的爺爺給他們家族留下的房產。 隨著福州市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正式啟動,在這個被外界譽為“開發好后可以媲美鼓浪嶼”的小山坡上,拆遷活動如火如荼。其間,有2100余戶居民要搬遷出去。陳曉寧家祖傳的這幢小木屋因為具有特殊意義,會予以保留,但是他們卻被通知必須離開。 “文物保護是好事,我舉雙手贊成,而且大力配合。可是保護文物為什么一定要把我排除在外呢?”他十分不解。 “想辦個家庭博物館” “我不要房子,也不是要訛錢。我只是想留下來。”陳曉寧態度始終堅決。 陳曉寧所在的小木屋是清末民初時期福州市鼎鼎有名的盛興洋衣行舊址。屋子曾經的主人就是他的爺爺,福州市歷史上著名的“三把刀”之一、一代西裝大王“洋衣五”陳增鈞。 煙臺山以前遍布領事館。陳增鈞制作的西服很受外國人歡迎,名氣一天天大了起來了,前來學藝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學徒學成后,又把西裝行開到了臺灣、香港乃至國外,如今,在兩岸三地服裝行業,“洋衣五”依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這座小木屋是一塊凝結了煙臺山百年風云的“活化石”。 陳曉寧不想把房子交出去,是因為他對房子的未來已經有了自己的規劃:“我想辦個家庭博物館,里面不僅要陳列歷史照片和實物,還要引進裁縫實地展現西裝制作的過程,并免費對外開放,讓人們近距離觸摸發生在煙臺山上的那段歷史。” 這項工作已經啟動,相關的資料早已搜集到位,甚至連前來駐場的服裝設計師都不是問題,但是博物館離陳曉寧還是遙遙無期。“只要房子的事沒有塵埃落定,我就沒辦法放開手腳做事,一切都要看最后的結果。”陳曉寧說。 在普通人看來,打造家庭博物館或許是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不過,這對陳曉寧而言卻不算是個事。從小就愛音樂的他多年前就是一家樂隊的貝斯手,長期混跡在文藝界,讓他結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玩家,做音樂的、搞策劃的及畫家、演員、記者、藝術家…… 這是個愛玩、能玩,也不缺激情和創意的群體。只要是跟藝術和創意有關的東西,他們總能玩出花樣,玩出令人驚嘆的成績。陳曉寧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在幫助十幾個普通市民舉辦街坊音樂會、個人攝影展、拍舞臺劇。我完全有信心打造出一個別具一格的家庭博物館。” “我的堅持有法可依” 因為這棟小木屋,曾經一看到法律條文就頭大的陳曉寧也不得不拿起相關文件仔細研讀。他也擔心自己的堅持會于法不合。 但是在仔細研究了國家以及福建本地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并咨詢了專業人士之后,他長吁了一口氣:“我的堅持有法可依。迄今為止,我沒有發現任何一條法律規定啟動文物保護后,我們必須要離開。相反,我們對房屋是負有保養、維護和安全防范責任的。” 陳曉寧舉例說,《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四章第二十九條規定,歷史建筑的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應當合理使用建筑,負責建筑物的保養和安全防范,保持建筑的原有風貌,接受指導、檢查和監督。歷史建筑有損毀危險,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確不具備維護和修繕能力的,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情況,進行補助、修繕或者采取置換等措施予以保護。 “既然政府有規定,我就更不能輕言放棄。每一棟老房子都有自己的靈魂,我不希望自己的老房子被改造后,只剩下個殼子,靈魂卻沒了。”陳曉寧覺得,要說保護,自己才是最懂得這座房子歷史的人。 “我不是釘子戶” 從中亭街向位于南江濱的煙臺山望去,一排排低矮破舊的房子已經拆得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只有那些獨具西洋風格的老房子老建筑還掩映在綠蔭之中。陳曉寧家的這棟百年小木屋也在其中。 在這棟充滿著滄桑感的木屋外墻上,畫著一個大大的圓圈,里面寫著“保留”兩個字。雖然自己在外面買了房子,但是隔三岔五,陳曉寧都會到這個老房子里來住幾天。 陳曉寧的堅持,不知不覺就讓人產生了“釘子戶”的看法。 他很介意別人說他是“釘子戶”。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理解他的做法,他還特意創作了一首歌曲放到網上,歌曲的名字就叫作《我不是釘子戶》: 靜靜的老屋,安詳的老樹兩車無法并行的亭下路 …… 年月把它變成珍貴的禮物百年的滄桑,斑駁的典故聽我在小院兒里慢慢講述 …… 有多少還留在我們眼中 請不要叫我釘子戶,我只想住在我自己的屋 …… 視頻里,他拿著把吉他對著麥克風,坐在木屋子里面自彈自唱,歌曲朗朗上口,似乎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憂傷。 歌曲在網上贏得了網友一片叫好聲。但是相關部門的態度卻并沒有因此而轉變,前來給他做思想工作的工作人員還是勸他:“搬出去吧。” 編后 “自家的老房子被改造后,只剩下個殼子,靈魂卻沒了”。陳曉寧的擔心可以理解。實際上,福州的三坊七巷重新改造后,質疑聲不少,很多名人故居里沒有了與名人們有關的物件,還有很多因為商鋪租金高昂而再也“回不去”的民間老作坊、老藝人。這些本不都是三坊七巷的靈魂? 沒有誰會比自己更熟悉自家老房子的情境。誰能把歷史的風貌保存和保護得好,誰才更有話語權,讓有能力者充分參與到自家老房子的保護工作中,并分享保護的成果,未嘗不可。 歷史得以延續才是文化。無論誰來保護,誰來開發,我們期盼和樂見的是,能讓煙臺山的歷史風貌延續。 |
相關閱讀:
- [ 03-14]福州煙臺山首批129戶居民選回遷房 人大代表全程監督
- [ 01-22]遇見近代史: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探訪
- [ 01-20]煙臺山征收50天 1710戶簽約并搬遷簽約率達98.3%
- [ 01-20]煙臺山征遷 超九成住戶已簽約完成搬遷封房
- [ 01-20]煙臺山項目征收完成超98% 選擇現房的居民下月可回遷選房
- [ 01-11]福建省政協委員關注煙臺山保護:開發得好能吸引很多海外游客
- [ 12-30]福州煙臺山昨日抽選房號 已完成搬遷封房1372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