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山里的孩子,我愿意留下”
鄉(xiāng)村教師程桂英堅守“單人校”18年
午飯后,孩子們總要圍在程老師身邊,聽一會兒故事才去午睡。
上午的課一結束,程老師立即系上圍裙為孩子們準備午餐。
東南網(wǎng)3月1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通訊員 盧余清 岳明燦/文 王毅/圖)
永泰縣赤錫鄉(xiāng)荷溪小學,全校只有9名學生。這里山高路陡,遠離城區(qū),許多教師不愿前來。51歲的女教師程桂英在這里堅守了18年。20公里長的盤山路,彎多路窄,她已騎壞了3輛摩托車。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熱飯,家住城關的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
音樂課上,程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跳舞。
“只要有一名學生,教學點就要辦下去。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教學點一旦撤銷,就會有人因此輟學”
荷溪小學位于永泰西南方向,距離城關約20公里。3月6日,記者從城關沿著省道出發(fā),車輛在崎嶇的盤山公路上行駛,由于彎多路窄,加上前方不時有車輛駛來,一路上左擺右晃,記者要緊緊抓著扶手,不一會兒手就發(fā)麻了。開車的師傅卻說:“現(xiàn)在這種路況已經(jīng)不錯了。3年前,這里還是條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一趟至少花一個小時。路面碎石多,車輛駛過經(jīng)常有石子彈起,路人和非機動車比較危險。”
40分鐘后,終于抵達荷溪小學。荷溪小學和荷溪村村部共用一幢樓,中間隔著一個樓梯。小學只有兩間教室,一間是多媒體教室,另外一間則用于普通教學。站在村部放眼望去,是連綿起伏的大山以及零零星星的村屋。由于地處偏僻山區(qū),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生源越來越少,學生人數(shù)也從鼎盛時的30多人,減少到目前的9名學生。當?shù)卣?jīng)有過撤點并校的打算,但考慮到這里離最近的鄉(xiāng)中心小學較遠,又是山路,只好將這個教學點保留下來。
見到程桂英時,她正在教室里給孩子們上課。這個學校目前只有9名學生,其中3名讀小學一年級,6名讀學前班,最小的才5周歲。程桂英是學校里僅有的一名教師,她身兼數(shù)職,既當語文、數(shù)學老師,又教音樂、美術。她給3名孩子上課時,另外6名學前班的學生則跟班學習。布置好作業(yè),她再教學前班的孩子畫畫。
“只要有一名學生,教學點就要辦下去。荷溪村是畬族村,有110戶。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與管教,教學點一旦撤銷,每年都會有人因此輟學。”程桂英說,“只要一想到這里,過去自己求學的往事就涌上心頭,更堅定了我堅守下去的信念。”
下班了,程老師站在路邊等過路班車。過去沒有公交車,她常騎摩托車往返,山路顛簸,她不知摔過多少次。
“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熱乎乎的午飯,我每天6點起床,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孩子們的嘴比較刁,每天都得變著花樣做”
1963年,程桂英出生于赤錫鄉(xiāng)蕉坪村的一戶普通農(nóng)家。世代務農(nóng)的父母,嘗盡了沒讀書的苦頭,特別重視教育,哪怕家里沒米下鍋,也要供幾個孩子上學。“當時村里沒開設小學,只能到隔壁村上學。到小學三年級,就得轉到離家10公里遠的小學上學。父母很忙,根本沒時間接送。一個人走山路,特別害怕,碰到刮風下雨,回到家臉都嚇青了。”程桂英說,“這段經(jīng)歷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1996年9月,程桂英來到荷溪小學任教。剛開始,學校還有3位同事。沒過多久,她就成了這里唯一的教師。那時,程桂英和丈夫已經(jīng)在城關買了房子,孩子也在城關讀書。“荷溪小學確實偏僻,山路崎嶇,去年才通班車。我很理解同事的選擇,但我不能離開,因為是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我。”程桂英說。
山高路窄,騎不動自行車,程桂英就借錢買了一輛舊摩托車。盡管如此,她還是沒少摔倒,手臂和臉上留下了不少傷痕。每天往返40公里,她已經(jīng)騎壞了3輛摩托車。
在荷溪小學任教不久,程桂英發(fā)現(xiàn)孩子們每天都帶著木炭,提著米飯來學校。她和丈夫商量后,決定每天為孩子煮一餐熱乎乎的午飯。程桂英說:“我每天6點就起床,給家人做完早餐后,趕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買菜的錢由我先墊付,兩三個月后與家長結算一次。孩子們的嘴比較刁,不喜歡吃一樣的菜,所以每天都得變著花樣做。”
考慮到程桂英工作的特殊性,荷溪村特意把一間村委辦公房安排給她午休。記者特意進去看了一下,房間擺設十分簡陋,2張課桌拼起來,上面墊上硬竹席,外加兩床被子,這就是程桂英的床鋪。床的對面,是用半張乒乓球桌鋪成的兒童床。“這是為調(diào)皮的孩子準備的。”程桂英說,“有的孩子中午不睡覺,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午休,我就讓調(diào)皮的孩子與自己同住一室。”
“當初擔心山里的孩子,我決定留下。現(xiàn)在我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我一旦病了,孩子們的功課就得落下”
65歲的荷溪村村民雷廣燦說,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打工,5歲的孫子由他帶。平時田里的活比較多,經(jīng)常晚來接孩子,每一次程桂英老師都會等他。有一次,因為有急事,等到天黑才去接孩子。看著她一個人騎摩托車離開的背影,特別感動。孩子入園時不會吃飯,是程老師手把手教會的;孩子好幾次生病發(fā)燒,也都是程老師送到醫(yī)院。
因為教學條件艱苦,2007年,赤錫中心小學決定讓程桂英輪崗到交通便利、條件好的學校任教。聽說程老師要走,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程桂英家,哭著要求她留下來。程桂英舍不得孩子們,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我不能辜負了鄉(xiāng)親們的信任,為了大山里的孩子,我愿意留下。”程桂英說,“當初同事調(diào)走時,因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我也申請調(diào)動。但看到同事們都走了,擔心山里的孩子沒人教,就決定留下。”
在18年的教師生涯里,程桂英除了因病住院一個月外,從未請過一天假。程桂英說:“我什么都不怕,就怕自己生病。因為是單人校,我一旦病了,就沒有老師頂替,孩子們的功課就得落下。”
從教多年,程桂英教過的學生人數(shù)已有三四百人。學生們說起程桂英,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一聽到有人因為經(jīng)濟問題要休學,程老師就不厭其煩地跑到學生家里,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免費給學生補課,還會發(fā)動群眾獻愛心,幫助孩子重返校園。”程桂英曾經(jīng)的學生,如今已身為人母的荷溪村村民蘭金秀說。
赤錫中心小學校長黃大燦說,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程桂英都對孩子傾注了太多的愛。這幾年,荷溪小學的綜合成績年年都名列前茅。
“這一輩子,我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這些年,家里的大部分家務都是丈夫承擔,洗衣、拖地、做飯……他樣樣都干,兒子生病了,也都是他一個人送到醫(yī)院,鞍前馬后地照顧著。他們雖然從沒有抱怨過,但我一直覺得愧疚。”程桂英說。
記者手記
一個樸素的愿望
□程枝文
在大山深處,女教師程桂英選擇了堅守,而且一干就是18年,為的僅僅是一個樸素的愿望——不讓村里的孩子輟學。
這份執(zhí)著,與程桂英幼時的求學經(jīng)歷有關,但更多地源于她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如程桂英所說,很理解同事的選擇,但她不能離開,因為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她。即便上級部門主動提出為她調(diào)換崗位,程桂英仍然選擇堅守。
采訪中,記者問程桂英:“你有遠大的理想嗎?”她的回答是:其實理想無所謂大小,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站對了位置,做對了事就是做了最大的貢獻。
對程桂英而言,“站對了位置”就是鄉(xiāng)村教師這份職業(yè),“做對了事”就是不讓村里的孩子輟學。樸素的語言,樸素的愿望,卻讓人心生敬意。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程桂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