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福州空氣更清新 市民呼吁:部門合力持續治"烏賊"
2014-03-05 08:57? 周德慶 毛朝青 關銘榮?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攝于2日下午5點,福州二環五四路口 東南網3月5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周德慶 毛朝青 關銘榮 文/圖)機動車尾氣污染是推高PM2.5、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烏賊車”是造污大戶。去年以來,本報持續關注福州市區的“烏賊車”現象,特別是本報推出“守護藍天”系列報道后,福州市民對“烏賊車”更是深惡痛絕。 這幾日,本報記者以市區重要干道——二環路作為調查“烏賊車”樣本,發現還有不少“烏賊車”在市區行駛。記者蹲守數小時,拍到15輛“烏賊車”冒黑煙的現行圖片,且絕大多數是小型貨車。 “烏賊車”何時能在福州街頭消失?相關職能部門究竟能否持續介入整治?對此,不少市民呼吁,相關部門應合力對“烏賊車”持續進行專項治理,讓福州的空氣更加清新。 攝于2日下午3點50分,南二環則徐大道路口 “烏賊貨車”駛過市民轉身掩鼻 在福州二環路,記者選擇車流量較大的省體段、象山隧道段、福嶼天橋段、白湖亭段、二化段等,作為觀察“烏賊貨車”的地點,涵蓋了福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個地段的觀察時間為1小時。 記者發現,在上述地點和時間內,福州二環路上,均有“烏賊貨車”出沒。三天的時間里,記者對其中的15輛貨車進行了跟蹤,并抓拍“冒黑煙”的現行圖片。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每當有“烏賊貨車”駛過時,周邊車輛的駕駛員紛紛關緊車窗,而在路面等車的市民紛紛轉身掩鼻。“味道太臭了,如果吸進身體,有窒息的感覺。”不少市民都對“烏賊車”表示痛恨。 環保專家介紹,“烏賊車”冒出的黑煙,不僅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會通過人體呼吸系統和皮膚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中,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 攝于2日上午7點04分,南二環齊安村口 忽視車輛保養易成“烏賊貨車” 為什么有些貨車不會冒黑煙,而有些貨車則成了“烏賊車”,一路行駛,一路排污? 對這個問題,記者請教了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和維修人員。一般來說,冒黑煙是因為車輛的燃油系統、進氣系統和噴油嘴沒有定期進行保養,形成積炭及油泥等雜質。 “車輛必須定期進行燃油系統清洗保養。”福州一修車行的老板黃先生說,按照修車行的經驗,小貨車會定期進行保養的不多,因為小貨車的價格本身不貴,一般只有在車輛出現大問題時,車主才會對車輛進行大檢和大修。 攝于2日下午2點03分,二環路黎明高架橋北段 “烏賊貨車”為何禁而不絕? 福州整治“烏賊車”已經多年,特別是去年本報推出“守護藍天”系列報道以來,福州環保、公安等相關部門積極響應。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定期不定點嚴查“烏賊車”。 可為何福州的主城區內,仍有“烏賊車”出沒?記者了解到,根據《福州市大氣污染防治辦法》,環保部門發現尾氣排放抽檢不達標的車輛,將責令停止使用,車輛所有人將被處以200元~500元的罰款。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對行駛中排黑煙或濃煙的機動車,應責令車主暫停使用,并在規定時間到環保部門委托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機動車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標準,經兩次限期治理仍不能達標的,要強制予以報廢。若超標排放尾氣逾期不檢測或檢測不合格逾期不治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暫扣車牌號和機動車行駛證,并處以500元~2000元的罰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環保專家稱,禁而不絕的主要原因是,相關部門因權限交叉,影響了查處的力度,“環保部門稱不能攔車,交巡警稱不能檢測尾氣,查處只能依靠聯合執法,可聯合執法的次數有限,對烏賊車的震懾力不夠。” 攝于2日下午3點45分,南二環則徐大道路口 市民呼吁:應持續專項治理 目前,福州市區的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0萬輛,且每年還在快速增長。如何遏制機動車的尾氣污染,特別是“烏賊車”的污染問題,成了不少市民熱議的焦點。 市民黃依伯:“可擴大無綠標車的限行范圍,并盡快全部淘汰黃標車。” 市民陳先生:“可將市區內的‘烏賊車’列入專項治理的范疇,由環保部門和公安部門聯合執法,長期進行不定期的查處行動。” 市民何先生:“整治‘烏賊車’要人人做起,特別是車主,如果發現自己的車冒黑煙了,應該及時進行保養或報廢。” 烏賊車曝光臺 閩A1R802閩A25357閩AKR531閩AWS257閩A07096閩ADE251閩ASL635閩APS657閩ABZ171閩A20207閩APM627閩ADC735閩A1Y121閩ADE666閩AU1768 |
相關閱讀:
- [ 01-07]保護福州好空氣 部門堅決治理烏賊車等污染
- [ 11-26]福州打擊“烏賊車” 整治行動持續到明年2月8日
- [ 11-17]榕鬧市又現兩“烏賊”
- [ 10-27]福州三環路頻現烏賊車
- [ 10-24]福州環保局建烏賊車黑名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