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菇帶來的啟示 記者段金柱 僅用了10多年,羅源就成為全國秀珍菇第一縣。回望這一“無中生有、有了做大”的歷程,有幾點經驗頗值得關注,也許對致力于發展現代農業的縣域有所啟發。 其一,政府的扶持和引導。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鎖定農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相較于工業、服務業,傳統農業投入產出比偏低,抗風險能力較差。因而,農業更需要扶持。但這種扶持到底是停留在文件、口號上,還是付諸實際行動中?畢竟,論對地方GDP、財稅的貢獻,農業占比并不高。著眼于食用菌等產業的長遠發展,羅源縣出臺了《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配套具體措施。“這是經濟總量漸漸提高,工業反哺農業,推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應該做的。”縣委書記吳蘭錚說。這項政策,已在羅源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利好政策發揮的良好效應,不僅在于補助資金,更在于給農民發展的信心。就像如今已成為平和農民致富“黃金果”的琯溪蜜柚一樣,20多年前,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扶持,并鼓勵干部帶頭示范種植,當時的農民很有可能不會跟進種植市場前景還不明朗的柚子。 其二,借助科技之力,提高效率、效益。一些農業產業產值、利潤不高,是因為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要改變這種狀況,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趨向工業化,提高單位產出,實現增產增收。尤其值得贊賞的是,羅源菇農們在實踐中摸索,大膽創新,發明了移動打冷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其三,探索可復制的、最佳的產業鏈發展模式。究竟怎么做,才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記者認為,需要像工業一樣,推進產業鏈垂直整合,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羅源縣食用菌產業就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制種的、栽培的、銷售的,分工明確,各自發揮技術和資金優勢,協同共振。 其實,不必期望每個農民什么都會,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將各自的獨特能力通過某種形式集聚起來,或將推動一個產業的大發展。這樣的思路,亦當運用于蔬果、養殖等其他農業產業。 |
相關閱讀:
- [ 01-08]福建布局石化等產業布局 羅源灣應整治鋼鐵行業
- [ 01-06]羅源碧巖建巨大“佛”字 擬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 [ 01-05]羅源將推鄉村文化游線路 紅軍醫院舊址動工修復
- [ 12-24]羅源建成福州首個畬族主題公園 總共占地40多畝
- [ 12-21]羅源邊防:警民攜手讓愛心溫暖跨越
- [ 12-19]福州羅源灣濱海新城擬申報5A級景區 游艇碼頭將完工
- [ 12-19]福州羅源灣北岸要建23個萬噸碼頭
- [ 12-16]科技引領福州羅源菌菇產業升級 預計今年產值超6.5億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