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屏山站搶救文物 26天倒計時”追蹤 國家文物局專家來榕實地踏勘,并召開論證會,討論文物發掘結束時間等問題 文物發掘在地鐵工地內進行,巨大的圓柱狀管道把遺址一分為二 東南網11月12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熙慧/文 包華/圖) 關注理由 一邊是福州重要的民生項目,一邊是兩千年前的冶城遺址,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兩者如何平衡?近日,福州地鐵屏山站考古,引發各界關注。記者獲悉,11月9日,國家文物局專家抵達福州,當日下午進入屏山站考古現場,開展實地踏勘,并于10日上午召開論證會,與省市有關部門及專家一起,研究發掘結束時間等焦點問題。 11月5日,本報獨家報道了“屏山站搶救文物,進入26天倒計時”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此后記者多次聯系省、市文物部門,但部門均婉拒了采訪。昨日,記者到屏山站考古現場回訪,也被告知“不能進入”。記者多方側面采訪,了解屏山站考古的最新進展。 國家文物局專家:考古發掘要保質保量 據可靠消息,國家文物局專家于11月9日抵達福州。考古專家組成員徐光冀、信立祥9日一到福州,當日下午就實地踏勘了地鐵屏山站考古工地。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專家召開論證會,與省市有關部門及專家一起,針對考古發掘的結束時間等焦點問題進行討論。 論證會上,我省文物部門向國家文物局專家匯報了本次考古情況:在地鐵屏山站考古中,目前已發現了西漢夯土臺基、南朝護城河、兩晉時期磚砌臺基、漢代水井、唐代水井、唐代護城河、宋代護城河等重要遺跡,出土了大型公共建筑所有的各式瓦當(包括常樂萬歲瓦當)、花紋磚以及從西漢到現代的各類壺、罐、爐、碗、銅鏡等文物。 六朝時期的墓磚,雕有雙魚圖案 特別是在圍擋范圍內的北部區域,再次發現漢代冶城的遺跡,且與周邊曾考古發現的漢冶城遺跡類似,可以斷定,它是福州漢冶城的中心地帶。通過此次考古發掘,解決了冶山西北邊界的問題,大體理清了福州建城史上漢冶城與晉子城的關系。 一位參與論證會的人士透露,國家文物局專家充分肯定此次考古成果,并提出屏山站考古工地要保質保量地進行發掘,結束時間不能加以限制,也要全面保障考古經費,要盡可能地全面揭露地下遺址的面貌。讓這位人士印象深刻的是,會上,一位國家文物局專家說:“領導對文物文化遺產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因為經濟建設而破壞文物。” 記者昨日獲得最新消息,在工地南側探方內,剛剛發現了一段長約50米的唐代磚砌地面排水設施。這也是福州首次發現此類城市遺址。該設施由燒制的磚砌成,內徑50厘米左右,外圍寬1.1米。考古人員還在這條排水設施兩側發現房子的遺跡。這條水溝直接與此前發現的8米多寬的唐代護城河連通。 福州有關部門回應央媒:發掘若有新進展,可繼續 本報11月5日刊發了“屏山站搶救文物,進入26天倒計時”的消息之后,網名為“春風過驢耳”的福建博物院高建斌研究員在網上呼吁,要全力保護冶城遺址。 此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福州地鐵線路確定之初,他作為福州市考古隊隊員參與了全線文物調查,當時沒有充足時間進行考古鉆探,但結合歷年福州市城市考古取得的資料,發現在規劃線經過的許多地方存在著豐富、重要的地下文物資源。 發掘現場,工人正在搶進度(拍攝于11月4日) “當時,看到26天倒計時的消息很難過,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肯定是站在文物保護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看法。”高建斌曾表示。高建斌的呼吁,受到中央網媒的關注,在人民網、新華網的報道中,福州市有關方面也給出了正面回應。 針對工期問題,人民網報道中提到,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盡全力采取措施對現有的文物進行保護,地鐵站考古發掘若有新進展,依然可以繼續。 針對站點保護方案,新華網的報道中提到,福州市政府有關人士回應,屏山站遇到的情況,屬于“路面下考古發掘”,有關部門與文物保護專家經過深入研究,決定借鑒北京市在通州運河核心區開發與軌道交通建設中發現通州城墻及甕城遺址后的做法,對遺址進行切割、三維數字掃描、動靜態影像紀錄等,并考慮在今后將考古成果進行保護展示。 記者了解到,11月10日的論證會后,福州市有關部門繼續開會研究,根據專家意見提出,針對遺址的具體保護方案,要等西漢的地層全部揭露后,再確定采用哪一項方案。 聲音 可借鑒北京范例地鐵站內 建遺址博物館 昨日,記者也就此事采訪了多位福州市民,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從北京地鐵1號線王府井站A口走出,就能看到一座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這座地下十幾米深處的博物館,是開發的同時保護遺址的一個范例。”福州熱心市民薛紀天告訴記者,1996年該地建設時,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后興建了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從2001年正式開放已經12年的時間,“福州地鐵屏山站,也可以借鑒這個做法,說不定今后這里是福州地鐵的一大亮點”。 而有些市民也提出,地鐵是福州近年最重要的民生項目,老百姓非常期待,地鐵圍擋施工后,交通面臨更大壓力,從這個角度看,考古也不能無限期延長,建議有關方面積極配合,文物部門加快考古進程。 相關新聞 福州地鐵施工遭遇西漢遺址 該不該為文物讓路? 在福州地鐵屏山站建設過程中發現了2200年前閩越古城(冶城)遺址。經考古人員發掘,從西漢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考古收獲頗豐。 然而,近期當地媒體的報道卻引發了人們的憂慮。據11月5日《海峽都市報》報道,“按上級安排,屏山地鐵站考古將在11月30日截止,屆時考古發掘不管進行到哪里,都將全部中止,還沒有發掘的部分遺址,將不再發掘。目前,100多名工人正在10多個探方內同時施工,盡最大的努力搶救出更多文物。”此前一天,《福州晚報》的報道更是斷言:“歷時3個月的屏山地鐵站搶救性考古發掘已結束”。 福州市考古工作隊有關人士向媒體透露,上級已經下達了地鐵進場施工通知書,施工單位拿著通知書讓考古隊馬上退場。“需要發掘的面積共有28個格子,但目前真正完成發掘任務的只有5個。為了爭取時間和空間,我們和施工單位商量,把南面做好的5個格子和北面尚未發掘的5個格子交給他們施工,剩下的18個格子允許我們做到11月底。”這位知情人痛心疾首:“死刑判決已經下達,只是延緩執行而已。” 種種跡象表明,屏山地鐵站的考古工作很可能難以善始善終。11月5日晚,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高健斌直接在微博上向福州市政府喊話:“要求考古工作必須在11月30日結束的命令,有什么依據?”該微博被轉發了上千次,網上輿論一邊倒,網友們紛紛呼吁福州地鐵工期延緩,為遺址保護和文物挖掘讓路,因為“地鐵遲早會有的,而閩越古城遺跡一旦被毀就再也不會有了”。 高健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考古發掘的建筑遺址,等級非常高,是福州建城歷史最早的見證。他說,公開喊話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的時間和經費,對屏山一帶的遺址進行全面發掘。“按照最初的計劃,政府給的考古發掘時間是4個月,但從目前的發現來看,內容很豐富,已經不是單一一個時期的,遠遠超出預期,4個月時間完全不夠。如果11月30日一定要中止考古,那遺址會受到毀滅性打擊。”高健斌說,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弄丟了就沒了,再也找不回。“不能因為滿足當下的需求,而把千年文明丟棄,所以,城市建設應該給文物保護讓位”。 福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存在著大量、豐富、重要的地下文物資源,其文化層一般在距地表8米以內。根據《文物保護法》第29條規定,“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2009年,在福州地鐵立項之初,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依法對地鐵沿線開展了考古調查,并將調查報告提交給了地鐵建設方。 高健斌是當時參與考古調查的成員之一。他在微博上披露說,按規定地鐵沿線所有的站臺都應該做考古發掘,但考慮到實際情況,考古隊在報告中只提了有文獻依據或考古證據的5個點。然而,除了屏山站目前正在開展工作外,其余4個站臺都沒開展過考古工作,那些地方的地下埋藏已被破壞殆盡。“地鐵東街口站動工之初,省文物局局長還特意向我詢問過此事,并要求我到現場去看看。但很抱歉,我根本連工地都進不去。”高健斌在微博上發問:當基本建設和文物保護發生沖突時,為什么總是文物部門讓步? 福州大學城市規劃系講師彭琳在接受電視訪談時說,如果在規劃階段,地鐵建設單位能充分考慮考古部門的意見,在選線時避開可能埋有遺址的區域,就不會出現現在的兩難境地。她認為,西安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們在地鐵工程規劃階段就做好了文物保護規劃,在施工階段考古人員跟著當“監工”,一旦發現文物,地鐵施工立即停止。 網上熱議加上媒體的密集報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和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11月9日,國家文物局督察司組織著名考古專家徐光冀、信立祥到福州現場考察了屏山地鐵站考古工地,隨后和福建省、福州市有關方面進行了座談,確定了在地鐵建設中文物保護優先的原則,并要求當地照此原則擬定新的考古方案。福州市新聞發言人11月10日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證實,“正在制定方案,到時按方案實施”。中國青年報 記者陳強 ?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