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一群為老建筑奔走的年輕人
www.fjnet.cn?2013-10-14 07:16? ?來源:東南快報 我來說兩句
“主動拆除是侵害之一。”薛紀天介紹,2000年倉山尚有近代歷史建筑(清末至民國的洋房)600多座,目前存者僅約三成。“不良的維修方式則是近年歷史老建筑保護力度加大的副產品。”看似悖論,但將外立面翻新再做舊,在不少老建筑身上都能找到痕跡。 近期在網上引起別樣聲音的,還有立新路、公園路等處的“精品小街巷”景觀改造工程,林軼南專門為此寫了一段意見。以立新路29號等歷史老建筑為例,“它們均是1920年前后的西式花園住宅,普遍采用紅磚作為材料”。而新增的江南式白墻和琉璃瓦,與老建筑風格存在沖突。 “喜歡新是很正常的,‘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但什么建筑應該新,什么建筑應該舊,新舊由什么人來控制,就值得討論了。”如林軼南所說,城市必須留一點真實的老印記,不為審美,而為了記憶。 美國大兵與德興銀鋪 或許有人會問:一群熱血年輕人,拿什么來觸動那些同樣逐漸失去記憶卻不自知的人?薛紀天介紹,除日常的資料采集、學術交流外,他們還組織走訪、拍攝老建筑,盡力留下足夠的影像資料。 諸多工作里,“爭取老建筑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加入”是團隊著力的方向。令人欣喜的是,這種熱情不自覺有了感染的魔力。薛紀天介紹,大部分老建筑里的居民愿意讓團隊成員進入他們狹小的蝸居中調查,而沒有抱怨打擾了他們本就艱辛的生活,“這份善意讓人感動”。 林軼南對這種良性互動也深有感觸,他舉了2012年美國教授RandySmith尋找“德興銀鋪”的故事。RandySmith的父親是中美合作所士兵,1945年曾在倉山執行任務。他在一家名為“德興銀鋪”的銀器店打制過兩套銀器并保存至今。 當時他還攜帶了一臺小型照相機,拍攝過倉前山一帶的照片。2012年,林軼南在網絡上看到了這些照片并與RandySmith取得聯系。Ran-dySmith為林軼南提供了銀器店的名片,希望他能幫助尋訪。消息發布后,當天就有素不相識的網友跑到麥園路探訪。幾番周折后終于找到銀鋪主人的后人,RandySmith教授一家也于當年赴福州訪問。 “我們無力抗拒城市化的侵蝕,但能盡我們所能,創造草根的建筑檔案,保存資料。”薛紀天提到,即便一座老房子被摧毀,也有完全公開、多角度的記錄留存,以供后人了解。 當然,普通人對此表現出的善意尤其讓他欣喜。“我們不是這個城市的異類,許多市民和我們想法相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0]老照片帶你回憶福州古街舊巷
- [ 05-30]福州老厝的草根守望
- [ 04-23]老電影里福州建筑很有范兒 當年風韻讓網友感慨
- [ 04-16]福州倉山圍墻現神秘花紋 牽出百年前涉外綁架案
- [ 03-16]福州下杭路民國老祠堂將修繕(圖)
- [ 12-20]福州最大老茶行"生順茅茶行"曾是地下黨"聯絡站"
- [ 12-14]寧德70后迷上榕城老房子 2年間手繪60幅老建筑圖
- [ 08-31]專家談老房子的最好歸宿:改造成公共文化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