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下杭路民國老祠堂將修繕(圖)
www.fjnet.cn?2013-03-16 06:54?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3月16日訊(實習生 胡順梟 文/圖)福州下杭路196號,除了一塊區級文保單位的牌子外,和其他地方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卻講述著民國時當地曾氏一族的輝煌往事。去年下半年,臺江上下杭部分地區被劃入保護范圍,上下杭曾氏祠堂再次引人矚目。昨日,記者走進這座老宅古厝卻發現,昔日輝煌早已不在,屋子已淪為倉庫。 “很少有人進來,老建筑,可惜了。”工作人員打開祠堂鐵門,記者的一腳踩到的是厚如地毯的青苔。祠堂西側的防火墻高聳,有尋常人家三層樓高,氣勢撲面而來。前行穿過小門,青石柱、大粗梁、雕花欄桿、網格窗欞映入眼簾,顯示著當年的氣派。但是走進祠堂后,又是另一番光景。祠廳寬約二十多米,一個中等禮堂大小。屋頂高約十多米,地方空曠。屋頂已經殘破,幾束光柱從天頂灑落,照著滿地的桌椅板凳。工作人員說,很多年前,這里就成了學校的倉庫。堆放的桌椅間露出石柱,上面刻滿了對聯。屋頂橫梁有近一米粗,十分大氣。房前屋后,雕刻的蓮花柱頭每個都有籃球大。上面殘留著彩漆。記者想用相機拍攝橫梁,燈光一閃,發現幾條梁上金光閃耀,仔細一看,上面布滿了各種金漆圖案,有飛翔的蝙蝠,有圓形的“壽”字等各種吉祥圖案。 記者從臺江區文管辦了解到,曾氏祠堂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是當時在福州一帶經商的曾氏家族出資建造的。建筑坐北朝南,祠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均為石柱承托樑架,用材粗大、空間高廣。曾姓人家樂善好施,在祠堂辦有“救火會”。抗戰勝利后,曾氏又將祠堂改為學校。解放后學校并入福州四中,當時周邊還有不少曾姓后裔居住。近些年來周邊拆遷,曾姓后人多數搬走了。文物專家表示,修繕將“修舊如舊”,保留祠堂的結構和特色,“光是這幾根巨大的橫梁,就無可替代,現在絕對是找不到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 [ 01-08]人大代表建議盡快啟動雙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復
- [ 12-19]上下杭前世今生:曾名上下航 會館孕育早期物流業
- [ 12-18]福州上下杭片區采峰別墅等4處歷史建筑試點修復
- [ 12-18]福州上下杭片區詳細規劃初步敲定 保護范圍擴大
- [ 11-24]上下杭與煙臺山保護規劃通過評審 將進一步完善
- [ 07-24]道不完的福州老故事 說不盡的臺江上下杭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