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一群為老建筑奔走的年輕人
www.fjnet.cn?2013-10-14 07:16? ?來源:東南快報 我來說兩句
“同好”聚首催生網站 2005年左右,林軼南開始關注福州老建筑的未來。那一年,他寫了一篇題為《福州烏塔輪回祭》的文章貼到網上,梳理了烏塔和烏山廣場的命運起落。 2011年2月,薛紀天在豆瓣發起走訪倉山老洋房的活動,并成立了福州老建筑群,這一消息恰好被林軼南看在眼里。“當時我寫過論文,手頭又有2005年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普查的資料,覺得可以提供一些幫助。”自此,兩個對老建筑有著特殊情感的80后開始有了交集。 實際上這個團隊遠不止他們兩人,還有致力于留存影像資料的池志海、福州近代建筑最早的研究者陳朝軍等人。薛紀天介紹,這是一個站在純粹愛好立場上的“松散的聚合”,沒有固定名額和職位。成員的正職五花八門,文學、歷史、醫學、航海無所不包,卻不妨礙他們投入熱情。 同年9月,旨在留存福州老建筑歷史檔案的“福州老建筑百科網”成立,收錄的千余詞條全憑志愿者更新。如果你認為這只是成員自娛自樂的小打小鬧,網站背后的嚴謹將顛覆你的認知。 團隊核心人物之一的林軼南,本身就有夠硬的學術背景。這位80后年輕人目前是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景觀系的博士研究生。網站成立前,他的碩士畢業論文已選定倉山公園路,將老建筑“全部建了模、做了更新設計”。正是這一機緣,讓他萌生了為所有老建筑建檔的想法。 如果你瀏覽過網站,“清廬”、“笠廬”、“玉林山館”等大多數人都未必知道的老建筑,在這里都能找到詳細的歷史演變和影像資料。更難得的是,詞條下還有“相關資料”,收錄札記或回憶文章一類,為老建筑的歷史內涵再添厚重注腳。為保證信息的權威性,團隊還摸索出“詞條審校”等辦法,盡量采用權威的參考文獻。 為了遠去的“老記憶” 和被老建筑折服的過客相比,被稱為“福州土著”的一群,對老建筑有著外人體會不來的特殊情感。他們從小在碧水、藍天、洋房和遮天濃蔭里生活和成長,記憶中如怒放花朵一般驚艷的老建筑,如今卻美人遲暮地蝸居于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叢林中。兒時的樂土,已是遠去的烏托邦。 林軼南對老建筑的命運并不樂觀。“規劃編著編著,老房子卻在規劃前被拆了。或者老房子的主人覺得房子沒勁,自己拆了。”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坦誠“無奈是一種習慣”。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0]老照片帶你回憶福州古街舊巷
- [ 05-30]福州老厝的草根守望
- [ 04-23]老電影里福州建筑很有范兒 當年風韻讓網友感慨
- [ 04-16]福州倉山圍墻現神秘花紋 牽出百年前涉外綁架案
- [ 03-16]福州下杭路民國老祠堂將修繕(圖)
- [ 12-20]福州最大老茶行"生順茅茶行"曾是地下黨"聯絡站"
- [ 12-14]寧德70后迷上榕城老房子 2年間手繪60幅老建筑圖
- [ 08-31]專家談老房子的最好歸宿:改造成公共文化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