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洋里鄉的少林春秋大刀歷史悠久,相傳當地江姓藝人拜師學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傳于洋里。
摸底:
開展民俗文化普查
閩侯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燦爛的曇石山文化是典型代表,而蘊藏在民間的民俗文化也是精彩紛呈。不過,歷經時代變遷,如今這些特色民俗文化生存狀態究竟如何?
“說實話,講個大概可以,但要講細講全,真的不是特別清晰。”閩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江智文說,“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倡揚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認為,要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首先要摸清閩侯本土文化的底子,這是前提。”
緣此,2012年10月初,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普查在閩侯全縣拉開。閩侯縣科技文體局聯合各鄉鎮及文化館進村入戶,通過走訪、座談、錄音錄像等形式,對各地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現狀及傳承情況等作了深入調查。11月中旬,形成了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閩侯縣15個鄉鎮都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業態,有代表性的、仍在生存的共有20多種,如青口鎮的舞獅、白沙鎮的腰鼓、洋里鄉的少林春秋大刀等。不過,除了“上街喜娘”等少數幾個市場化程度較高、仍有活力的之外,其他的普遍呈現演出停滯、設備不足、人員稀缺、隊伍青黃不接等問題。
青口鎮青圃金獅武術團的舞獅從清末民初傳承至今,已有十三代,但目前由于活動經費無保證、藝人為了生計需要外出務工,處于無法開展集中訓練、無法經常性表演狀態,后繼人才也難以培養。荊溪鎮的蛇燈舞是閩族文化蛇崇拜的一個歷史縮影,目前面臨著制作與展演的傳承危機。小箬鄉十番樂隊現有12人,但人員平均年齡70歲,最大的84歲,后繼人才匱乏……
縣科技文體局副局長張學全分析了原因:一是大的時代背景影響,流行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們欣賞趣味的變化;二是大多數民俗文化藝人都不是專職的,謀生的剛性需求與從藝的柔性需求存在沖突;三是近年來城鎮化提速,一些傳統的文化聚集場所如城隍廟、禮堂等,或拆或遷,民俗文化失去了便捷的表演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