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言古厝活化利用 讓每一座福州古厝煥發光彩
2025-01-07 09:54:16?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福州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福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造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和實踐成果。福州市牢記囑托,持續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推進古厝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如何進一步活化利用福州古厝,成為政協委員們共同關注的焦點。 位于上下杭的黃培松故居被活化利用為福州市美術館。記者 林雙偉 攝 突破物業經營觀念 系統化推進 6日,市政協委員陳濱峰代表福州市政協新聞出版界別作了《完善社會參與機制 推動古厝活化利用》的發言,提出了“突破物業經營觀念,系統化推進”的建議。 “我們不能把古厝等同于一般的商業物業,只是‘招租—收租’簡單閉環。古厝的活化利用,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社會效益,如何相互促進,必須運用系統思維,按照系統工程來規劃、推進。相對于運營,更應著重于業態的培育?!标悶I峰提出了三點具體建議:摸清家底,全面梳理,建立古厝目錄,形成古厝數據庫;數字賦能,以古厝數據庫為基礎,建立一個公共信息平臺,所有希望通過古厝開展公益活動或商業項目的單位、企業或個人,都可直接通過該平臺獲取信息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等;完善社會參與機制,福州古厝體量可觀,全面活化利用,必然要發動社會廣泛參與,無論是公益利用還是商業使用,都必須事先提供項目方案,方案經評審通過后方可承租。 陳濱峰提出,活化利用具體落到每一座古厝,沒有一個通用的方案可以包辦所有,必須走專業化、市場化的道路。古厝活化利用的要義,在于政府制定政策,引導社會投入,才能集納智慧、資金、資源,讓每一座福州古厝煥發光彩。 位于永泰縣同安鎮的愛荊莊。記者 林雙偉 攝 既要“認”也要“養” 社會力量齊共管 永泰縣莊寨理事會制度,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共同投入,讓利益相關的村民參與莊寨的保護利用,并負責籌集資金、管理與修繕莊寨。在市政協委員王寧看來,永泰縣莊寨理事會制度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可進一步優化完善,于是她帶來了《關于完善我市古厝認養認領機制的建議》的提案。 針對“權屬復雜增加推進難度”問題,王寧提出,規范古厝使用權流轉,引導多方主體共建共治共享;進一步規范古厝使用權流轉的市場秩序,建立古厝信息及使用權流轉平臺;探索包括古厝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在內的創新方式,為古厝的認養、認領工作提供制度彈性與靈活性;完善流轉合同和流程,規范流轉合同的簽訂、審核和公示等環節,確保流轉程序合法合規。 她建議,發揮基層主體能動性,推動古厝認養認領擴面增效。具體可將認養人的范圍從企事業單位擴大到社區、村集體和居民個體,并設立專項基金以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日常維護、修繕管理等勞動貢獻參與古厝的認養、認領。另外,可通過為古厝認養、認領活動設立積分榮譽體系、加強宣傳推廣力度等方式,提升公眾對古厝認養、認領的意識和參與度,激發認養人的自豪感和獲得感。 她還建議,要避免出現“認”而不“養”的情況,加強認養全過程管控,設立監督人機制,定期評估古厝的認養、認領成效,提升古厝養護活化利用水平。 多元素賦能 讓古厝活化利用可持續 讓非遺、數字、僑元素等賦能文物建筑,是市政協委員黃夢財為福州古厝活化利用找到的切入點。他帶來了《關于加強福州市古文物建筑可持續活化利用的建議》的提案。 “像福州的傳統花燈制作、竹編等非遺技藝,可以在歷史文化街區里有更多展示。在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通過舉辦‘轉三橋’‘午時書’‘搭鰲山’等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市民和游客參與進來。”黃夢財說。 黃夢財建議,除建立常態化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機制、提高公眾參與度之外,還要優化業態結構,促進商家良性競爭。如明確各歷史文化街區的定位和特色,調整升級街區業態分布,增加中華老字號、非遺類項目、傳統手工藝等文化業態,提高文化品位和特色,避免不同街區之間同質化現象;進一步明確歷史文化街區準入門檻、退出機制、業態正負清單等內容;探索多元活化利用;積極推動夜色經濟。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塑造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在古厝活化利用上借“數”發力,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黃夢財建議,在古厝活化利用后的展示館中要強化數字科技的運用,利用紅外傳感、投影、VR等現代技術,給游客營造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采用三維掃描、數字重建等數字化技術記錄和管理文物狀態,也可供公眾教育和展覽使用;構建數字化景區微縮模型,提供全面、系統介紹,建立游客對古厝、歷史文化街區、景區的整體性認識,激發觀眾探索的興趣,實現福州古厝活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福州晚報記者組)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