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故鄉”的百年情緣
2024-12-21 12:10:47?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鼓嶺,“云上的故鄉”,跨越百年成為一道難以割舍的鄉愁。一百年多年前,大量外國人及后代聚居在此,牽起一段段跨越時空的情緣,架起一代代友誼之橋。 中美青年在福州一中交流學習中國書法。記者 池遠 攝 20日,主題為“跨越文化差異 傳承友誼信任”的2024鼓嶺論壇在北京舉行,包括“鼓嶺之友”成員在內的150余位中美兩國嘉賓參加論壇,圍繞“努力推動中美友好交流行穩致遠”“共同探尋中美正確相處之道”等重要議題深入交流探討。京閩兩地接力傳承,新朋老友常來常往,越走越近。充滿愛、和平、友誼的“夢中故園”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精神原鄉。 鼓嶺,友誼的開始 夏天已經過去,中美青年攜手植下的友誼林在寒冬中郁郁而秀,藏著夏天的一段美好記憶,它們和高大俊美的柳杉,一起融進了鼓嶺蒼莽而蓬勃的綠意中。 自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來,大量西方傳教士、領事人員、商人來到福州,他們在煙臺山一帶租地建房,沿著閩江流域行醫、辦學、開設洋行。為了躲避難耐的酷暑,鼓嶺成了他們避暑的“后花園”。他們向當地鄉民租用土地,立約起蓋,很快在連綿的木屋間,一棟棟不同風格的西式別墅拔地而起。最高峰時,有300余棟西式別墅點綴山間。 在這個自然而然形成的國際避暑社區,中外居民慢慢地熟悉、親近,并摸索出友好互助的社區生活:本地人和他們分享居住空間、珍貴水源和建筑材料等,幫助照看別墅,外僑則雇傭他們建筑房屋、照顧孩子、烹煮洗衣…… 關于第一個在鼓嶺蓋起別墅的外國人眾說紛紜,但這些蜂擁而至的外僑切切實實讓鼓嶺熱鬧起來了:服務外國人的郵局、商店、鼓嶺療養院等社區基礎設施建起來了,以外國公益社為代表的公共管理機構成立了,游泳池、網球場在起伏的山巒間見縫插針地建起來。外國人如候鳥一般,隨著季候的變遷穿梭于山上和山下。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住在福州,“鼓嶺之友”程高登的祖父蓋瑞特就是南平的一名醫生,每年夏天全家沿著閩江順流而下,和曾姑婆、華南女院的創始人程呂底亞在鼓嶺聚會。 “他們到鼓嶺避暑休閑,談論學習。我的祖父帶了X光機和病例報告,跟當地醫生交流,曾姑婆和老師們一起探討教育和學校的發展……”程高登的父親多次向子女講述在鼓嶺上的快樂時光。 大洋兩岸的回響 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講述了美國老人加德納的“鼓嶺故事”,感動了中美兩國人民,也讓鼓嶺進入了國際視野。此后二十多年,鼓嶺接待了許多前來尋根的外僑家庭。 來自美國、新西蘭等國的蒲天壽家族、柏齡威家族、柯志仁家族、穆藹仁家族、藹樹堂家族、福益華家族、華惠成家族等多個家族的20多位后人相繼重回鼓嶺,他們的先輩在鼓嶺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 這片土地有何神奇魔力,讓人念念不忘? 2015年,兒媳穆言靈依囑將飛虎隊中尉穆藹仁的骨灰撒入閩江,帶著一張只有門牌序號的舊地圖登上了鼓嶺。穆藹仁在鼓嶺避暑期間,曾向當地人購下一棟被臺風吹倒的房屋(184號),打算在這里建一座“斯凱爾”(穆家祖籍地)小屋。 每一個序號就是一個家族。為了弄清楚每一個序號所代表的家族,中美民間研究者走到一起,共同挖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夢中故園向他們揭開了面紗。在第九年,穆言靈找到了“斯凱爾”小屋,在晴好天氣時,從舊址能遠遠望見穆藹仁骨灰撒入的閩江。中國民間研究者林軼南團隊用技術手段建設了福建首個外僑尋根影像數據庫——“鼓嶺家·譜”,利用影像的力量找尋千絲萬縷的聯系,促成了更多的連接。 “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張很大的關系網,而鼓嶺就位于這張網的中心。甚至我在其中發現了自己家族的影子。”林軼南感慨道。 如今,人們走進“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從他們故事中就能了解這份深沉的愛。和加德納一樣,鼓嶺是他們共同的鄉愁。 漫步展示館,眼前掠過的,大多是一張張合影——不同國籍、年代的女性并肩而立,為女性受教育的權利而奉獻畢生精力;鼓嶺山民將坐在滑轎上的外國女子抬上山,女挑夫的籃子里躺著初來人世的穆彼得;鼓嶺別墅院子里舉辦的宴會上,長裙禮服和長衫短褂交錯擦肩,如此和諧…… “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雖有種種不同,還是可以建立友誼,并且代代相傳。”2024年第二屆“鼓嶺緣”活動,穆言靈向尋訪鼓嶺的中美青年說。 澎湃的閩江最終匯入太平洋,一聲聲“KULIANG”的深情呼喚,跨越大洋激起越來越多回響。 續寫鼓嶺佳話 閩都鎮山,清新福地。2012年以來,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度假區建設發展,2017年后先后實施了五輪整體提升工作,邀請穆言靈等文化專家挖掘鼓嶺故事,度假區整體面貌和旅游品質發生了質的變化。 古厝承載著鼓嶺故事的“根”和“魂”。鼓嶺度假區管委會開展了大量挖掘考證工作,陸續完成李世甲別墅、宜夏別墅、萬國公益社、鼓嶺郵局、百年游泳池、加德納展示館、富家別墅、舊網球場遺址、麥先生厝等近20處歷史建筑修復提升。拭去歲月的塵埃,一處處古厝化身復古咖啡館、民宿、書屋、展示館、非遺體驗館等,既保留了歷史的味道,又注入了時尚和活力。 白首憶芳華,鼓嶺情緣依舊。2023年首屆“鼓嶺緣”活動上,82歲的“英”(李怡英)和“華”(畢樂華)相隔半個多世紀重逢,中美“姊妹”見面第一句依然是鄉音難改的福州話。兩位小閨蜜在3歲時曾被抱在各自父母懷里留下了一張合影,時隔數十年,她們又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今年6月,鼓嶺宜夏村舉辦了5場特殊家宴,當地居民邀請“鼓嶺之友”重回老家品家宴。月光裊裊,煙火可親,他們舉盞碰杯,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中外居民和諧共處的時光。 以“鼓嶺緣”為紐帶,中美情緣生生不息。今年6月,在千年柳杉見證下,來自美國的200余名青年與300多名中國青年共同尋訪鼓嶺往事,他們在鼓嶺郵局蓋下郵戳,在一座座古厝中尋訪往事,在宜夏村植下友誼樹,在50多場的交流活動中,體會和而不同,感受美美與共,展開心與心的溝通。 “我走過許多地方,但沒有一個地方像鼓嶺一樣充滿兩種文化的交流。”美國青年克里斯·奧尼亞動情地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相信兩國友好交往的故事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記者朱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