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沈葆楨史跡展通過專家組驗收
2024-11-24 09:53:00?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2.0版”沈葆楨史跡展通過專家組驗收 沈葆楨故居重現歷史風貌 23日,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2.0版”沈葆楨史跡展上周已通過市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沈葆楨故居還將繼續開展活化利用工作。 專家組現場驗收“2.0版”沈葆楨史跡展。記者 林雙偉 攝 沈葆楨史跡展提升亮相 今年是沈葆楨巡視臺灣150周年。6月,沈葆楨史跡展在位于三坊七巷宮巷26號的沈葆楨故居一進院落開展,并同時舉行了紀念沈葆楨巡臺150周年的系列活動。 隨著沈葆楨故居后續修繕全面完成,市文物局對沈葆楨史跡展進一步優化提升,并委托福州日報社福州晚報團隊策展。10月底,提升后的“2.0版”沈葆楨史跡展正式與公眾見面。 23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提升后的史跡展從原來的一進院落擴充到二進、三進。其中,一進、二進院落展覽內容為“沈葆楨生平”“千年變局”“船政大臣”“巡臺撫臺”4個部分,講述沈葆楨創辦船政、巡臺驅寇、開發和建設臺灣的時代風云和豐功偉績;三進則展示沈葆楨和他的親友圈書畫作品。 “作為晚清名臣,沈葆楨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大事。這次展陳內容特別充實了沈葆楨創辦船政的故事和史料,系統梳理了沈葆楨在任上實施建船廠、造兵艦、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生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舉措,讓船政成為近代中國探索國家自強之道、復興之路的前沿陣地。”福州晚報策展團隊負責人介紹說。 記者看到,展覽還增加了關于沈葆楨的生動故事,如充實了左宗棠邀請沈葆楨接掌船政事業而“三顧宮巷”的故事,同時通過大型雕塑、模型還原了左宗棠“三顧宮巷”的場景。 “巡臺撫臺”部分介紹了“牡丹社事件與日寇侵臺”“巡臺驅寇與《北京專約》”“撫臺方略與開發臺灣”“現實意義及深遠影響”等內容,直觀而全面地展示了沈葆楨巡臺驅寇,以及開發和建設臺灣的豐功偉績。 游客參觀“2.0版”沈葆楨史跡展。記者 林雙偉 攝 連日來,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來。“這些豐富的圖文材料,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真實、鮮活、立體的沈葆楨。通過展覽,我們了解到沈葆楨曾經為中國的海防建設和臺灣的近代化建設作出杰出貢獻,這位福州先賢令我們倍感驕傲!”觀展市民張帆說。 游客通過史跡展了解沈葆楨家族譜系。記者 林雙偉 攝 “這座古厝回到了它原來的樣子!” “走過宮巷,見毗連的大宅,都是鐘鳴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鄭氏、劉氏、沈葆楨家的沈氏,都住在這里,兩旁進士之匾額,多如市上招牌,大約也是風水好的緣故。”郁達夫的《閩游日記》記錄了他對宮巷的印象。宮巷是三坊七巷中保存明清建筑最多也最完好的一條街巷。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的故居就位于宮巷26號(原11號)。 沈葆楨故居始建于明朝天啟年間,距今約400年。清同治年間,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購置此大院并加以修葺,后為沈家后裔居住。該建筑坐北朝南,以封火墻圍合,占地面積2796.7平方米,由主落、西側落、邊落三跨院組成。 沈葆楨故居的建筑主體構架保存完好,從現存構架結構和構件形式可見該建筑從明代始建,清代和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修葺和擴建,展現了三個時期福州地區傳統建筑的特征,保留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可以稱得上是福州古厝中傳統院落式大厝的“活化石”。 提升后的沈葆楨史跡展吸引了眾多游客。記者 林雙偉 攝 “這座古厝混合了明清以及民國的建筑風格,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嚴格按原狀修復,既保留各個年代的建筑痕跡,又保持古厝本身樸實的風格。比如主落二進構架風格為明代與清代風格特征共存,插屏門上方的一斗三升、橫批的雕刻元素,相較于明代樸素的風格來說,更有明顯的清代特征,因此對于游客能看到的大漆脫落后裸露的布坯,這次修繕就保留了原貌。”市文物局專家庫成員、文修專家邱守廉說。 此次沈葆楨故居的修繕始于去年4月,歷經一年多時間,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代表性古厝在今年10月中旬通過了省文物局的驗收。 “這座古厝回到了它原來的樣子!”沈葆楨六世孫女沈小菡說,“我出生在沈葆楨故居飲翠樓西側房的一張清朝年間的美人榻上,成長在故居大院,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我在此受到了良好的家風熏陶,以作為沈葆楨后代為榮。” 在沈葆楨故居修繕的過程中,文修專家、設計施工單位多次向沈家后代咨詢故居的歷史原貌等,并邀請他們到現場查看,這種對文物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以及細之又細的態度讓沈家后人們十分感佩。 沈葆楨故居內的流蘇樹。記者 林雙偉 攝 沈葆楨曾經的起居室和早期書房“夜識齋”、親自取名為“一笑來”的花廳,以及百年流蘇樹都是市民和游客關注之處。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沈葆楨是船政主要創始人,為驅寇撫臺維護國家統一和開啟臺灣近代化建設進程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沈葆楨故居的修繕及活化利用意義重大,后續將依托故居建筑格局,統籌好保護利用、展覽展示、文旅文創發展等,探索活化利用的樣板。(記者 管澍 馬麗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