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設計領域專家學者展望行業發展 未來船舶什么樣
2024-11-17 09:34:04?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從小漁船,到巨型船,中國船企用了幾十年時間,實現了從追趕到超越的蝶變。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在世界市場中的占比逐漸增大,各指標于2023年占據世界市場50%以上。這也意味著,全球每兩艘新造的船中,就有一艘是中國制造。 數據屬于過去,未來,中國船舶路在何方?16日,2024中國船舶設計大師論壇在榕舉行,與會院士、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船舶設計建造的最新趨勢、技術創新與合作機遇。 加大綠色船舶設計力度 現場,有嘉賓打了個比方:如果把航運業比作一個國家,那么其將會是世界第七大污染排放國。“綠色化”成為本場論壇的第一熱詞。 “柴油作為船舶主要能源的格局肯定要被打破。”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嚴新平認為,對于我國而言,上一個階段是“入世”爭取市場份額,現階段的重點則要放在產品結構高端化、綠色化的升級轉型。 在內河船舶設計領域,嚴新平與團隊創新研發綠色智能內河船舶項目,對技術、船型、系統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已取得了顯著成果。在他看來,未來綠色技術目標,在于實現船舶近零排放航行。 零排放航行,續航是一大難點。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凱有解法:電池加綠色燃料,解決續航和噪音污染問題。 將船舶類比為汽車,車用動力電池的成果經驗,為船用動力電池提供了發展思路。2017年,寧德時代開始布局船舶電動化;2019年,企業研發了長江流域第一艘純電公務船;2023年,杭州亞運會5艘旅游船搭載寧德時代電池,企業還發布了行業首個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協同運營云平臺。 助推船舶綠色發展,吳凱針對電池領域提出方案:“讓電動船舶實現船電分離,電池可充可換,讓客戶肯用、愛用、能用。” 加快建設海上“智慧大腦” 搶占世界市場,智能化是競爭主要要素。未來的船舶將不僅僅是運輸工具,更是集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主航行于一體的海上“智慧大腦”。 “讓船舶實現可遠程遙控、安全監管、運營管理、運維服務,要通過數字底座構架技術,打造岸基運控中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湯敏認為,數字化、智能化時代,需要重構船舶裝備體系和設備系統配套體系,顛覆船舶運營模式。 當前,發展自主船舶,全球船舶工業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何在世界市場占得一席之地?還是靠數智技術!湯敏表示,構造全球數字化遠程運維服務平臺,可以保障船舶全球安全運營,提升核心競爭力。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研究員周國平與其看法一致。他表示,智能化是船舶發展的主要方向,是關系建設海洋強國、制造強國重大戰略重要工程。需以三大主力船型為應用載體,通過智能功能模塊及相關智能系統研發,進一步增強智能船舶及智能系統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相關產業鏈協同轉型升級發展,提升船舶工業生產力和企業競爭力。 重視高水平技術創新 如何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讓常規船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邁進,高端化是必由之路。 “發展海洋科考船,不能簡單地將智能與船舶做加法。”中國船舶集團首席專家、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極地裝備體系研究中心技術首席吳剛表示。他認為,面對極端環境,海洋科考船要融入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動無人科考船高質量發展。 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處于海洋裝備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如何實現國產燃氣輪機裝備走出國門?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所長林楓介紹:“我國走出了一條軍民協同發展的技術路線。利用軍用技術解決民用發展瓶頸,提高民用裝備研制起點,同時,通過民用領域長時間工程應用,促進軍用裝備技術提升。”(記者 林榕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