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葉玉冰在福州山區流轉近4000畝拋荒撂荒地
2024-10-17 09:24:27?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第一年,拓荒整地,收支平衡;第二年,臺風過境,損失近百萬元;第三年,葉玉冰終于盼來了她的豐收年。 水稻豐收,葉玉冰在稻田中喜不自勝。記者 原浩 攝 “今年水稻畝產600公斤,年產量預計1000多噸!”在羅源縣霍口畬族鄉的一片金黃稻浪中,50多歲的葉玉冰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返鄉種糧第三年,葉玉冰累計在福州山區流轉近4000畝拋荒撂荒地,肉眼可見的變化發生在她身上,除了黝黑的膚色、長繭的雙手,她收獲了什么? “醒”過來的山區田 10月中旬,羅源縣霍口畬族鄉溪前村,嗒嗒作響的農機正忙著收割,一輛輛裝滿稻谷的小車駛離田地。在一眾鄉干部的眼中,這是難得的新氣象。 “上千畝地都流轉起來了,以往操心沒人種,今年忙著丈量土地、建設農田,就等著年底算收成。”說起變化,霍口畬族鄉干部鄭昕璐眉飛色舞。 身處大山深處,離福州市區一個半小時車程,這里的村民組團外出經營石板材生意,到春節才會回來一趟。對著村邊野草叢生的田地,鄉干部們也直搖頭——沒招。 這時候,隔壁飛竹鎮的種糧大戶葉玉冰來了。前兩年,她在飛竹鎮劉洋、倉前等11個村共計流轉了2000多畝土地,成效有目共睹。 再次見到葉玉冰,我們仍會被她的熱情所感染。她渾身上下像是有使不完的勁,講起話來聲音洪亮,昂揚地說著她的“種糧版圖”。 按照設想,她要將家鄉荒蕪的土地重新利用起來,采用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并建立“葉玉冰農場”,印制出自有品牌的大米包裝。 我們眼前的400畝地,是版圖中最為平整的地塊,僅占1/10。而更大多數的田地,鑲嵌在連綿起伏的大山之中,東一片,西一塊,行駛到山腳時,冷不丁又露出一片金黃。 “這塊也是,大概100多畝。”可以看到,葉玉冰正試圖憑一己之力,“喚醒”這些散落各處的、容易被人遺忘的山區田。 因地制宜的種田經 種田,很大程度上要“和天斗”“和地斗”,有時候還得“和蟲斗”。 站在田埂,小蠓蟲直鉆有縫的褲腿,不一會兒便叮得滿腿包。見我們又是跺腳、又是撓腿的,葉玉冰說:“只要不踩田里的螞蟻窩,都沒事。”隨后她掀起褲腳,露出了一腿紫黑色的印,“上個月去看醫生,他跟我說這都是紅火蟻咬的,毒得很。” 葉玉冰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因早早外出打拼,在上海打下基業,再無更多的種田經驗。不過,面對咬人的紅火蟻,她可以穿上長筒雨靴躲開,但和老天過招,一個字,難。 這三年,葉玉冰沒少吃虧。去年臺風“杜蘇芮”來勢洶洶,還引發了稻瘟病,導致大量水稻難逃一劫;今年,同樣因臺風,稻田倒伏了一大片。 與其被動承受,不如主動應對。葉玉冰下定決心,一定要不斷提高技術,去抵抗這種不確定性。 在農業部門牽線下,她對接到了省農科院水稻所專家團隊。根據當地土地、土壤性質和氣候特點,葉玉冰在專家建議下選擇了再生稻、低糖雜交水稻“清優308”等優良品種,提升稻米品質和抗倒伏能力。 丘陵山區一帶,機械化難以推廣。葉玉冰便積極引入農機合作社專業團隊,采用機插、飛播等適合山區作業的機械化耕作方式,還就近建設了烘干廠房,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不斷壯大的“種糧軍” 做農業,投入高、回報周期長,返鄉種糧的第三年,葉玉冰看得更清楚了。 種一畝水稻,政府補貼和投入成本基本持平,但耐不住農資、人工成本日漸上漲。而辛苦大半年剛賺來的利潤,又得馬不停蹄地投進下一季的產出,一年到頭循環往復,手頭根本留不住現錢。 “糧食總要有人來種。”比起精打細算自己的小賬本,葉玉冰想得更長遠,“希望能帶動更多鄉親們一起來種糧、種好糧,農業的根脈不能斷,糧食安全才有保障。” 年初,黃克干回村時驚訝地發現,不少村民將自家一畝三分地給拾掇起來,紛紛種上了糧食。在外奮斗快二十年,他第一次動了返鄉的念頭。 “沒想到十六七歲學的農機技術現在用上了,比起以前,現在的農機更高級,好操作、效率高。”說干就干,黃克干很快地加入到“返鄉種田”隊伍中,成為葉玉冰農場的一名農機手,馳騁在熟悉的田間地頭。 不僅是黃克干,在飛竹、霍口兩地,村民們“家門口致富”的心氣也高了起來。三年來,葉玉冰農場累計解決了60多戶農民就業問題,又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糧食1000多畝。 在羅源,種糧30畝以上,就是種糧大戶。從2022年的30多戶,到今年的120多戶,葉玉冰的期盼正在變為現實。 一直以來,“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是支撐葉玉冰前行的信念和動力。此前,她一直有種隱隱的擔憂:“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種地,未來他們吃什么?”后來,她參加了中國農業大學福建省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在一群覆蓋老中青多個年齡段的“新農人”中,她找到了共鳴。 “田要一畝一畝耕,路要腳踏實地走。”對于未來,葉玉冰有的,仍是一股向上的沖勁和熱情。(記者 藍瑜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