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三條簪”體驗全國開花
2024-10-03 13:22:55?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先有眾多自媒體博主分享親身體驗,后有萬妮達、陳昊宇等明星流量加持,福州“三條簪”(又叫“三把刀”)火爆出圈,掀起“來福州,簪福氣”熱潮。 國慶假期,“三條簪”體驗成為福州文旅又一張名片。記者走訪各大歷史街區,看到頭戴“三條簪”的游客隨處可見,其中不少人還是為了“簪刀”專程前來福州。“三條簪”火熱背后,不僅是人們對非遺文化的喜愛,更是對剛柔并濟、勇毅獨立女性之美的追崇。 下杭路杭肆集市上,流連在攤點上的“簪刀”姑娘。記者 張旭陽 攝 體驗“三條簪” 打卡一座城 1日,記者漫步在游人如織的三坊七巷,不時與身著漢服、頭戴“三條簪”的游客擦肩而過。 在南后街,“00后”小張和兩名小姐妹頭戴“三條簪”擺著各種姿勢拍照,吸引不少游客圍觀。 10月1日,小張與兩位小姐妹頭戴“三條簪”來到五一廣場,以特別的打卡方式迎接國慶。 “當‘三條簪’上頭,我感覺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霸氣和鋒芒。”小張告訴記者,她來自寧德福鼎,又美又颯的“三條簪”視頻深深吸引了她,遂和小姐妹相約國慶假期結伴來榕體驗。但令小張沒想到的是,“三條簪”體驗太火了,她提前一周才預約到一家妝造店。1日一大早,小張和小姐妹頭戴“三條簪”去五一廣場看升旗,以特別的打卡方式慶祝國慶。 1日,小張與兩位小姐妹頭戴“三條簪”來到五一廣場,以特別的打卡方式慶祝國慶。 無獨有偶,“00后”大學生林好和同學小王專門從泉州來榕“簪刀”。“我很喜歡傳統文化,熱衷于在旅行中體驗當地特色妝造。但是為了體驗特色妝造,而專門打卡一座城,這還是第一次。”林好說。 來自武漢的宋女士則專門請了旅拍師在福州跟拍。第一次刷到“三條簪”的視頻,宋女士就被驚艷,為愛好說走就走的她和先生在國慶期間專門為“三條簪”前來福州。“如我所想,這造型太適合我了。”宋女士說,他們準備逛逛煙臺山、三坊七巷等景點后,再返回武漢。 不少福州本地市民也趁著國慶假期體驗“三條簪”,小劉就特地和母親一起體驗“三條簪”妝造,為國慶假期增添儀式感。 游客在三坊七巷體驗“三條簪”妝造。 體驗人數暴漲 “三條簪”體驗全國推廣 記者走訪發現,“三條簪”妝造商家早早就在網上開放國慶期間預約,一些妝造商家更是短時間就預約爆滿。而且,“三條簪”妝造價位國慶期間更加親民,根據妝造繁復程度,價格從10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 “上午8點就有客人進店做妝造,到下午3點已經接待了四五十名游客。”1日,在三坊七巷旅拍館,妝造師麗麗忙得午飯都顧不上吃。據了解,這兩天,“三條簪”妝造客人暴漲至平日的三至五倍,雖然店里早早就將妝造師增加至10人,但依舊忙得不可開交。 麗麗介紹,三坊七巷旅拍館提供各朝代漢服妝造體驗,但這幾日進店的顧客八成以上都是指定體驗“三條簪”。 臺江三通路,緩緩走過的“簪刀”姑娘。記者 張旭陽 攝 “三條簪”妝造不僅在福州火爆,在全國也是遍地開花。 記者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看到,安徽宏村、浙江杭州、福建泉州和廈門、遼寧沈陽、重慶等地,都有商家推出了“三條簪”體驗。 在杭州西湖附近,多家旅拍寫真館、漢服體驗館,打出宣傳語:“最近‘三條簪’好火,福州太遠去不了,就在杭州西湖找家寫真館。不是福州去不起,而是杭州更有性價比。” 在沈陽,也不止一家商家推出了“三條簪”體驗。“沈陽真的‘上大分’,居然也可以拍福州‘三條簪’。”小紅書上,沈陽一家寫真館用“三條簪”背后福州女性的故事作為宣傳點吸引客人。 知名女星稱“驚艷時代” 網絡大V“自來水”式安利 “三條簪”快閃表演讓游客感受非遺魅力。 國慶期間,三坊七巷、梁厝、朱紫坊等街區相繼推出“三條簪”快閃等活動,通過沉浸式演繹讓游客感受非遺魅力,為“三條簪”再添一把火。 而之前的9月底,福州籍藝人陳昊宇、萬妮達頭戴“三條簪”,徜徉在坊巷中,為“三條簪”代言。萬妮達抖音發文說是“驚艷時代的美”,陳昊宇說“重走三坊七巷、體驗三條簪妝容、學習閩劇、喝茉莉花茶、聽評彈伬藝,來有福之州,做有福之人,歡迎大家來我們的家鄉玩”。 除了知名女星之外,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不少網絡大V“自來水”(自發喜歡,義務宣傳)式安利“三條簪”。“半是刀鋒,半是柔”“颯到極致”“不是嬌花,而是刀光劍影之中的鏗鏘玫瑰”“溫柔和酷颯并不矛盾,可以同時擁有”“丁香結子芙蓉絳,不系明珠系寶刀”……她們的文案滿滿都是對“三條簪”的喜愛。 記者注意到,許多博主表示,追求美是一回事,更吸引他們的是“三條簪”背后福州女性的勤勞剛強。 □相關鏈接 老福州記憶里的“三條簪” 這些日子以來,記者發現,在一些老福州童年記憶里依然有著“三條簪”的影子。 “1964年,我親眼見過‘三條簪’婦女,印象十分深刻。”今年70歲的郭先生10歲時到奶奶的娘家——長樂梅花古鎮梅新村過暑假,當時村里不少老人還有“梳gui”(福州方言,意思是梳發髻),發髻上插著銀簪,其中就包括“三條簪”。“我奶奶的母親就是‘三條簪’妝束。”郭先生說。 臺江的劉女士還和記者分享了家傳的“三條簪”。“和報紙上的‘三條簪’比對后,我才知道家里收藏的是兩套不全的‘三條簪’,都少了主簪。”劉女士說,家里的“三條簪”是曾外祖母傳給外婆,外婆又傳給了她,因為很精致,所以保存至今。(記者 馬麗清 陳丹/文 林雙偉/攝)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