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開食源 不負耕耘——“大食物觀”在福州的生動實踐
2024-09-22 11:42:41?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稻浪涌、瓜果香、魚滿倉,又是一個豐收年。 625.39公斤!羅源松山鎮北山村北山灣農業專業合作社傳來喜訊:今年首次試種再生稻畝產破500公斤,破解當地水稻種植“一季有余,兩季不足”難題,種糧大戶增添信心。 閩侯鴻尾鄉水稻豐收。記者 林雙偉 攝 4000萬粒!連江筱埕鎮海膽育苗基地再次刷新數據:作為全球三大頂級海膽之一,中間球海膽苗成功量產,順利實現南方規模化人工繁育。 從良田林地到海洋牧場,從稻谷盈倉到蝦蟹滿塘,勤勞智慧的福州人向來不拘于山形地貌,極力廣開食源,踐行著樣樣都是美食的“大食物觀”。 豐收號角已然吹響。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500.42億元,繼續位居全省第一。9月22日,恰逢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一起來看看榕城大地上繪就的豐收畫卷。 端穩飯碗更有底氣 在永泰梧桐鎮溪北自然村,60多畝田地翻滾著金色的稻浪。“趁著天氣晴好,趕快收割,今年氣候條件不錯,大豐收呀!”種糧大戶胡永渠樂呵呵地說。 “大食物觀”里,糧食是基礎。 身處全國第三大糧食主銷區,福州糧食產量約占總消費量的1/5,對外依存度高。面對端牢“飯碗”的壓力,福州如何應對? ——緊抓良種核心。在堪稱種業基地的馬尾瑯岐,一粒種子改變了一座小島。當地種植戶不僅可以“看禾選種”,還可以從智能溫控種苗繁育中心取得更優質的秧苗。 “今年,我種了30多畝早稻、500多畝優質中稻。”瑯岐種糧大戶葉其朋嘗到了良種的甜頭,接下來打算嘗試種植再生稻,探索更高的經濟效益。 ——“造地”換來良田。福清市海口鎮后路村通過“造地”項目,騰出了荒廢土地,改善了灌溉條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地還是那片地,但撂荒地變成了沃野良田。 ——政策精準“滴灌”。福州出臺實施新版“糧八條”,加大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水稻種植保險等強農惠農政策宣傳,拿出真金白銀,讓種糧農戶能獲利、多得利,踏踏實實種好糧。 無論耕地多少,糧食生產責任一分一毫都不能少。福州始終堅持多措并舉,連續5年實現糧食生產面積、產量“雙增長”。 拓展食物供給途徑 雖然山多田少,但得益于開闊的思路,食物并不緊缺。多年來,福州人一直堅信——山珍不夠,海味來湊。 這樣一來,看山不只是山。 秋分前后,永泰縣嶺路鄉長坑村山幽林茂。早上9點,徒步的背包客才剛抵達,竹蓀采摘工人就即將收工了。扒開土層、上手一拈,雪白的竹蓀很快裝滿整個籮筐。 “林下空間大、土壤肥沃,近似野生環境,特別適合種竹蓀。”這兩年,源嶺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果斷放棄高成本的大田棚栽方案,進山入林盤活60畝林地,挖掘森林潛力。群山之間,林農種下的赤松茸、金線蓮、鐵皮石斛接連破土,林下經濟風生水起。 看海不只是海。 藍天碧海,魚鷗翔集。位于連江縣筱埕鎮的“定海灣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上,漁民吳傳清根據大黃魚的尺寸,忙著將其分別趕進不同的網箱。“深遠海養魚,肉質更緊實,口感接近野生,產值翻了好幾番。” 連江鮑魚、福清對蝦、長樂海蚌……福州海域面積820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963千米,海產豐饒。如今,隨著“百臺萬噸”深遠海養殖工程加快推進,福州漁業逐步走向深遠海,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生態牧場。 看田也不只是田。 俗話說,“三天不見青,兩眼冒金星”。對福州人來說,“八山一水一分田”里的“一分田”,不光要有“米袋子”,還少不了“菜籃子”。 自主培育“蔬菜芯”,青梗菜、空心菜種子暢銷全國;蔬菜進大棚,再也不怕霜凍、倒春寒的侵襲;一到冬春季,物流大巴進基地,各蔬菜合作社全速出貨,“南菜北運”供應至國內大市場。 思路一變天地寬,山海林田皆糧倉。全市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總產量逐年穩定增長,源源不斷走向市場、搬上餐桌。 汗水灑向希望的田野 “這是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候。”福清漁溪鎮果農黃秀芳感慨道,多虧有專家指導,一整年才沒白忙活,“龍眼小年還能增產20%,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千千萬萬農民朋友生于大地、長于大地、耕于大地,年復一年揮灑汗水,不同以往的是,如今開始嘗試用“巧勁”換取倍增喜悅。 種養更省力——以前靠經驗,現在靠科技。在位于福清的福建省星源農牧生豬養殖基地,母豬戴上電子芯片,住進AI“精裝房”,生產數據實現自動收集,機器人對豬進行巡檢,僅靠1人就能照顧2500頭豬。 銷路更廣闊——地里蘿卜還是那個蘿卜,如何賣得更多、賣出好價?晉安宦溪鎮屬國企聯合優野、樸樸、烏狀元等多家生鮮電商平臺,為當地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鵝鼻蘿卜拓展銷路。“基本一上架就銷售一空,一年收入幾十萬元不成問題。”種植大戶黃學快說。 收入更多元——過去農民種什么、養什么,總被市場牽著走;現在從一產向二三產邁進,由被動變主動,延長茶葉、橄欖、枇杷等農產品產業鏈條,大山深處建起一座座農產品深加工工廠、農文旅綜合體驗館,富了鄉村產業,鼓了農民口袋。 豐收節是一個節日,更是一聲號角。千里沃野上,福州“三農”人奮力拼搏,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更上一層樓,展現出當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氣象。(記者 藍瑜萍 通訊員 鄭泓)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