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守護城市“根”與“魂” 文化遺產放光彩
2024-08-26 10:07:12?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坊巷悠悠,瑰寶相聚。8月初,由福州市屬文藝院團傾情打造的《閩風雅韻》劇場演藝在三坊七巷開演。伬藝作品《秦樓月·春回坊巷》、閩劇經典《荔枝換絳桃》……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演藝以沉浸式的方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福州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根”與“魂”。作為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樹立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持續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堅持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實施系統保護,開展活化利用,全力守護有福之州“根”與“魂”,為“福”文化傳播注入新動力。 加強頂層設計 以剛性制度守護城市瑰寶 近日,由福州市名城古厝設計院設計編制的《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之林覺民故居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第二稿)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這次保護修繕將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最小干預原則等,對林覺民故居正座及紫藤書屋進行修繕。 林覺民故居始建于清代,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故居曾走出林覺民、冰心兩位名人,平時開放為林覺民、冰心故居展覽館,是福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林覺民故居的精心呵護,是福州全力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縮影。 20世紀90年代,福州建立了文物保護“四個一”機制(成立一個文物局、一支考古隊,增加文物部門一顆“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繕經費100萬元),還在全國率先啟動制定《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擁有相關保護條例的城市之一。此后,福州不斷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頂層設計,用剛性的制度守護福州的“根”與“魂”。 今年6月,福州印發國有土地出讓考古前置工作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推行“先考古、后出讓”制度,現已完成31幅國有土地出讓考古前置工作。 以法之威嚴,護城市瑰寶。目前,福州已公布實施20多個相關法規、規范性文件,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制度護航、法治保障。 如今,福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卓著,全市現有4783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6處。21個歷史地段、1000余處歷史建筑、400余處傳統風貌建筑分布在福州全域,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留下了璀璨瑰寶。 堅持系統保護 充分匯聚傳承合力 “好神奇的大漆!”前幾天,在福州朱紫坊沈紹安漆藝博物館,一場非遺體驗研學火熱開展。沈紹安漆藝博物館所在的芙蓉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研學活動現場,非遺和古建筑相映成輝,孩子們在工藝美術師帶領下,近距離感受福州大漆藝術的魅力。“古厝建筑和脫胎漆器,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福州文化遺產。”沈紹安漆藝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研學激發了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也能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 薪火相傳,源于系統保護。 福州創新建立歷史文化遺產分類保護機制,逐步構建起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文化遺產保護格局,推動形成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體系。 梁厝的保護修繕以梁氏宗祠等建筑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環境成片保護,重現綿延千年的耕讀文化村落;古鎮復興的生動實踐——永泰“嵩口模式”獲中宣部批示推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閩清樣板”,將古厝文化、生態文化和傳統村落風貌巧妙結合…… 弦歌不輟,得益于人才會聚。 福州成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邀請129名專家入庫,并積極發揮專家智庫作用。2016年起,福州連續多年舉辦文物古建工匠培訓班和崗位技能競賽,推動古建筑一線技術人員培養和古建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生力軍。 更多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近年來,福州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成果共享”為原則,引進建筑師、設計師全程參與歷史建筑調查、修繕改造設計和運營管理等。通過成立閩都文化研究會、福州市古厝研究會及三坊七巷歷史文化研究會等,壯大文物保護志愿者、文物保護專員、文物守護人隊伍,充分匯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合力。 創新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產綻放新光彩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既要讓文物、古街區、老建筑等留得住,也要讓它們“活”起來。 今年夏天,被觀眾列為“2024年暑期最值得期待”的古裝探案劇《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在網絡上獲得熱度與口碑雙豐收。7月30日,《唐朝詭事錄·西行》國潮沉浸劇場福建首店簽約落地福州三坊七巷,計劃在國慶節前開放運營,為福州市民和游客獻上一份獨具魅力的大唐文化盛宴。 如今,三坊七巷已成為福州傳統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臺、文創產業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超千萬人次。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則成為全省非遺聚集地。截至去年年底,已有近20種非遺業態入駐該街區,涉及漆器、木雕、建盞、德化白瓷、永春織畫等,非遺展示文化館、非遺主題餐廳等文旅新業態相繼涌現。“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三捷河地段保護與活化”獲得2019年度優秀勘察設計獎全國一等獎,街區成功入選“2022全國優秀文化遺產旅游案例”。 為推動更多文化遺產從“保”下來、“活”下來到“火”起來,福州在全省率先推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辦法,通過持續創新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重塑歷史文化名城整體空間獨特性與文化景觀個性,向世界傳遞傳統和現代融合的文化風采。 今年“五一”期間,超576萬人次暢游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等文化遺產成為市民、游客熱衷的網紅打卡點。特別是煙臺山一帶,富有年代感的建筑被充分活化利用,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共同開發保護利用的模式,推動文物、歷史建筑得到保留修繕,傳統與現代在這里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文化遺產保護的“福州樣本”得到廣泛認可,綻放新的光彩。(記者 方煒杭 卞軍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