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把刀”妝束如何長紅?
2024-08-26 10:06:39?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改良出圈的同時也出現形制各異、文化邊緣化等現象 福州“三把刀”妝束如何長紅? 模特展示舊時福州女性“三把刀”妝束造型。記者 林雙偉 攝 舊時,福州女性頭上的“三把刀”是一道風景線。如今,這項一度瀕臨失傳的妝束技藝成為時尚前沿,并在搭配上融入現代審美與國潮元素,內容、形式日益豐富,被稱贊“既美又颯”,備受年輕人喜愛。 據了解,福州女性的“三把刀”妝束實為“三條簪”,其起源于晉代的“五兵佩”,最初為防身用,后逐漸演變成頭飾。它既是福州古代女性勞作時固定發髻的工具,也是遇到危險時的自衛武器。今年6月,“福州傳統妝束技藝”入選鼓樓區非遺項目。 “三把刀”出圈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三把刀”妝束應完全復原舊時形式,也有人認為,只有迎合當代審美需求、成為流行時尚,才能讓傳承走得更遠。 非遺成為網紅的背后,傳承與創新如何并進?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讓非遺在迎合大眾審美的同時保留文化內涵,從而長紅?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 復刻“三把刀”妝束的過程很繁瑣。記者 林雙偉 攝 “三把刀”改良出圈 “三把刀”妝束重回大眾視野,不僅吸引了游客,也帶火了相關市場。近日,記者走訪福州多個景區發現,一些寫真館推出了“三把刀”造型拍攝產品,其中以改良版居多,且在細節方面各不相同。 在簪飾的選擇上,不少商家使用鋼制、木制、大漆等材質的刀簪,大小不同、形態各異,還有部分商家使用苗銀簪替代刀簪,再配以高鬢、蟬鬢乃至秀禾盤發等多種發髻。搭配服飾上更是品類繁多,有旗袍、馬面裙、清代漢女服飾等。“我們會根據顧客需求,對‘三把刀’造型作調整,還能根據網圖一比一定制妝造,達到讓顧客最滿意的效果。”三坊七巷某寫真館負責人介紹。 改良版“三把刀”妝束的拍攝產品,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歡迎。“傳統文化要有所創新,符合當下審美,才能傳承下去。”游客李麗麗認為,傳統“三把刀”妝束較為簡約古樸,很難有“出片”的效果,而改良版的裝束更容易出圈。 “旅拍產品以游客體驗為先,多數游客在選擇時更偏重于‘拍照打卡’而非文化意義,對還原度的要求并不高。”國潮旅拍相關負責人唐雨欣表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三把刀”造型,更易被市場接受,從而實現像閩南簪花一樣走紅、出圈。 非遺網紅化存隱憂 “三把刀”妝束受熱捧的同時,也出現了泛濫的端倪。遍觀市場,當下形制各異的“三把刀”妝束讓不少人心生疑惑:原本的“三把刀”妝束究竟是什么樣的?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副主任鄢宜告訴記者,舊時女性普遍留長發,因此必須使用發簪,從長期經驗來看,三根發簪的固定效果遠好于一根或兩根發簪,而且“三”是福州人喜歡的吉利數字。 “‘三把刀’妝束的要義不僅是三根發簪,還在于發髻的梳法,并非簡單的丸子頭或盤發。發髻和發簪是這項非遺技藝的骨頭和血肉,相輔相成,所以我們申請非遺的時候稱為妝束技藝。”鼓樓區“福州傳統妝束技藝”非遺傳承人黃秋輝介紹,“三把刀”妝束的復刻非常繁瑣,耗時耗力,包括不同的梳法、劉海的變化,且對刀簪的尺寸規格、花紋、材質等也都有嚴格的要求。 不少商家將時尚元素融入“三把刀”,以此提升旅拍產品的時尚度,這樣的現象讓黃秋輝喜憂參半。“‘三把刀’妝束的熱度是難得的機遇,能讓更多人關注福州非遺、感受福州女性的氣節,但目前市場上急于復刻、展示的冒進舉措還有待斟酌。”她說,導致該現象的原因除了當下“三把刀”妝束標準尚不明確外,更多是源于市場的選擇。 在漢服愛好者鄭女士看來,既然是傳統裝束,就要盡可能做到還原。“在頭上三個點位插發簪,是漢服妝造中的常見造型,而刀簪是‘三把刀’妝造復原的核心元素,但許多店鋪使用其他發簪替代,這與其他漢服妝造又有何區別呢?”民俗愛好者齊先生則對非遺商業化背后的文化邊緣化表達了隱憂。“在不少寫真中,幾乎看不到除‘三把刀’外的其他閩都文化元素。如果在‘三把刀’妝束中深入融入民俗文化體驗,將能更好傳承非遺文化。”他說。 亟待規范發展 “‘三把刀’是體現福州傳統女性精神面貌的妝束,展現了福州女性的氣節,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鄢宜表示,商業化能擴大非遺傳承范圍,并助推其傳播,這樣的機遇要善加利用。 “但非遺具有流變性,在流行過程中,因外部環境而產生變化在所難免。”鄢宜認為,商家應學習規范的妝束技藝,在保留非遺精髓的基礎上適當改良、創新、傳播。“此外,在提供相關產品時,應結合福州風土人情、歷史景觀,讓顧客更深入地了解‘三把刀’文化。” 面對當下商業化過程中一些“偏離航向”的現象,黃秋輝正積極發揮非遺傳承人的引導作用,探索復原、總結經驗,向更多對“三把刀”妝束感興趣的群體普及正確的發髻梳法、發簪規制等。“希望通過努力,推動更多商家、群眾正確認識‘三把刀’妝束,我們也會積極擁抱變化,促進古今交融。”黃秋輝說。 今年,《蟳埔女習俗簪花圍服務規范》團體標準正式出臺,作為國家級非遺的蟳埔女習俗有了行業規范,這讓黃秋輝看到了希望。“希望相關部門也能推動‘三把刀’妝束領域標準的研制和出臺,明確其元素要求、人員要求、場地道具、服務流程等關鍵標準,并加強監管,讓這項富有福州特色的妝束規范發展、熱度長存。”她說。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種由非遺衍生的旅游項目方興未艾,但對非遺本身的觀察和理解往往浮于表面。”市旅游協會會長韓鳴認為,非遺網紅化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福州應該挖掘‘三把刀’妝束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找到傳承和傳播之間的平衡點,將其打造為福州文旅的新熱點。”(記者 宋亦敏 燕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