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公園綠地的“三變”
2024-08-22 09:41:03?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早晚時分,在福州各處公園和綠道,隨處可見健身、納涼的市民。“出門入園、推窗見綠”已是市民的生活常態。數據顯示,福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從1990年的3.7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4.98平方米。 隨著公園綠地面積的增加,管理者們如何應對由此產生的管理難題?如何為市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連日來,記者走訪幾名公園管理者,從他們的故事中,窺見城市公園功能不斷拓展升級的軌跡。 閩江公園已成為福州的亮麗風景線。記者 包華 攝 從守園護綠到共享綠意 頭戴舊草帽,手拎大水壺——如果不經人介紹,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打扮普通、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是公園的當家人。任職西湖公園管理處主任的李凡,談起與自己相伴二十多年的閩江公園,言語間充滿了深情。 2001年,閩江公園剛剛建成,30歲的李凡是管理者之一。他記得,到公園報到時正值七月酷暑,“那時樹都很小,很多地方土地裸露,沒有成片綠蔭可以避暑。”李凡說,彼時,福州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他也配合省總工會、市總工會等大刀闊斧地干起義務植樹。 在閩江公園管理處的門口,李凡指著邊上的“省勞模林”說:“這些就是我們組織連續三屆省勞模種下的。”李凡說,閩江公園沿江而建,要保持水土,必須多種樹。經過十來年的義務植樹,公園的綠蔭,比原來多了十倍以上。 在李凡看來,公園更大的變化發生在2020年后。福州成了“千園之城”,市民對公園有了更多的可感可享。李凡說,現在大家在管理思路上,也從過去單純的“護綠”,轉向讓群眾“親綠享綠”。 這種思路的轉變,反映了近年來福州在公園管理上的創新舉措。2020年,福州首批“市民園長”上崗,搭建起公園管理與市民之間的橋梁;2023年,市園林中心推動各市管公園設立游客服務中心,優化整合志愿服務站、職工e站、母嬰室、大眾茶攤等服務載體;今年4月,福州在全市范圍內試點35個公園共享草坪區,歡迎廣大市民游客在公園綠地試點上露營、搭帳篷……越來越多的綠色空間被開辟出來,讓市民與公園綠地的聯系更加緊密。 從綠植管護到花卉培育 今年52歲的林鳳,比許多剛入職場的新人更有活力,走起路來充滿勁頭。作為三江口植物園主任,她總是馬不停蹄地奔走于一線。剛從植物園項目現場趕回來,她就打算前往福清農場考察新的花卉品種。 1992年,20歲的林鳳從浙江省寧波農業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福州的八一苗圃。她記得,剛到苗圃的第一天,領導就交給她一把鋤頭和剪刀,讓她跟著園林工人從苗木管護干起。 后來,林鳳競聘成了公園管理人員。她觀察到,隨著城市綠化面積不斷增加,福州園林綠化理念也發生了轉變,不僅注重量的增長,而且兼顧質的提升。林鳳的工作重點也從綠植管護擴展到花卉培育。 “做栽培,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特長。”談起植物栽培,林鳳臉上總是難抑自豪的笑容。2010年,林鳳開始在閩江公園試驗種植波斯菊。這個項目一開始并不容易,但最后成功引種了6000多平方米的大花波斯菊,這是該花卉首次在福州園林綠地上大面積種植。 2018年,林鳳任烏龍江公園管理處主任。她和同事在公園引入郁金香,在維護好濕地和生態景觀的基礎上,持續提升觀賞性。“現在一到春節,來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林鳳開心地說道,覺得努力沒白費。 近年來,烏龍江公園每年春節種植約10萬株郁金香向市民開放觀賞,并更新護坡植物,新增了約1.4萬平方米美麗月見草、3萬平方米粉黛亂子草等花卉。 “城市要綠起來,還要靚起來,這種園林綠化思路的轉變,是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林鳳說,近年來,福州持續推進兩江四岸環境提升,為城市增色添彩。“2021年,福州上榜中國十大‘大美之城’,老百姓最滿意的就是城市的公園綠地。”她說。 從基礎維護到多元發展 這個暑假,兒童公園管理處主任高寶春和往常一樣忙碌。“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游園高峰期。”他說。 臨近傍晚,兒童公園內的游客漸漸增多,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在戲水園游玩。“因為天氣太熱,經游客投票,我們將戲水園下午開放的時段延后了半個小時。”高春寶告訴記者,今年4月,公園啟動戲水園區域提升工作,新增了數組防滑設施,最大程度避免孩子們在嬉鬧時摔倒。 這些細小的改進,意味著公園服務功能不斷開拓。“福州兒童公園建于1990年,當時的公園在廣達路,入園還要買門票。”高寶春回憶說,此后,為了方便市民休閑娛樂,全國的公園都由收費性質改為免費開放,兒童公園也在2004年向社會免費開放。 2010年,福州決定在市區北部建設新的兒童公園,面積是舊園的4倍。2017年,高寶春接手兒童公園時,經營幾年的公園已經出現游樂器械老化、設施不足、游戲體驗無法滿足兒童需求等問題。 2019年,經兒童公園管理處建議,市園林中心啟動“福州市兒童公園整體綜合提升”改造。此次改造采用公開招投標方式,引入社會資金,添置并運營大型游樂設備。“過去的公園,最明顯的短板就是商業服務配套不足。”高寶春表示說,近年來,公園在游客服務中心內陸續引進親子餐廳、“葫蘆弟弟”少兒主題書店、大眾茶館等不同業態,為市民提供更多元的商業服務。 此外,園區的服務細節還體現在各個角落:園內道路、公廁均設有無障礙坡道;第三衛生間、母嬰室內配備了扶手、空調等便民設施;志愿服務驛站提供免費飲用水、雨衣、應急藥品等。 如今,兒童公園已從傳統的游覽場所轉變為集休閑、教育、公益等功能于一體的“自然課堂”,形成“兒童活動月”“樂享自然公園課堂”“益童集市”三大品牌少兒活動,每年開展各類公益活動60余場,參與受眾群體8000余人。(記者 唐蔚嬙)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