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心村”到“明星村”——連江黃岐鎮古石村煥新記
2024-06-12 17:38:33?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夏鋮晰 我來說兩句 |
臺胞陳柏菁(左三)與黃岐鎮領導共議石厝活化利用。記者 林文婧 攝 “留住了鄉愁、看到了發展,我們村不再默默無聞!”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美麗的海濱景色、熱情高漲的游客讓連江縣黃岐鎮古石村再次“出圈”,也讓村民們再次感受到“網紅村”的影響力。 殊不知,兩年前,古石村還是默默無聞的海邊“空心村”,當地黨委政府廣發“英雄帖”,吸引海峽兩岸藝術家和創客入駐,為村莊注入文藝氣息,帶火了當地的文旅經濟。“村子變美了,游客越來越多,腰包越來越鼓,孩子們陸續回來了,我們感受到生活在這里的幸福。”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老黨員陳振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新鄉人賦能 石厝活化利用 推窗見海,一步一景;追風逐浪,與海共舞。端午假期,走進枕山靠海的古石村,游客不約而同會先去打卡由石厝改造而成的新晉網紅打卡點——福人號召文創基地。“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形容這里再貼切不過了,不虛此行!”游客陳幸一家在石厝內臨海御風,好不愜意。 古石,因石而得名,擁有近90座老石屋,其中不少是百年古屋,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 坐擁得天獨厚濱海風光的崖上村莊,如何才能讓石厝重煥生機,讓自己擺脫“空心化”? “我們認真梳理古石村潛藏的機遇,創新‘黨建引領、政府搭臺、臺胞加入、市場推動、村民增收’工作思路,堅持‘市場化、可持續、經營性、低風險’原則,先從活化利用古厝著手,并堅持修舊如故、應保盡保,保護開發與活化利用相結合。”黃岐鎮黨委書記王海峰告訴記者,該模式既能有效避免流轉中出現哄抬租金、權益糾紛等現象,也解決了傳統村落古建筑保護與利用的難題。 臺胞陳柏菁揭下“英雄帖”,應邀而來。為何如此爽快?“首先當然是被當地政府的誠心打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里與馬祖隔海相望,這里的石厝群可以說是獨一份,我可不想錯過這個施展才華的機遇。”陳柏菁年輕時曾生活在馬祖,常常隔海眺望古石。 在當地政府和陳柏菁多次頭腦風暴下,集吃喝玩住于一體的一站式旅游平臺出現在眾人面前。 石厝出租后,屋主平均一年可增收4000多元,腰包鼓起來的同時,還有專人維護房屋。“新村民”的到來,讓古石村村民獲得了更多的致富途徑。 歸鄉人樂業 小村名聲叫響 “‘波綠山青芹壁近,琳瑯民房石砌成。煙鎖霧繞海天闊,風光旖旎留美名’,小伙伴們如果來我們村,就能知道詩中所描述的場景是真實存在的……我在這里等你們哦!”古石村廣場上,“90后”楊欣杏一邊擺攤賣特產,一邊通過直播推介家鄉風情和農特產品。 距福人號召文創基地不遠的古石村廣場,原來是一處村民納涼點。隨著村莊的開發,不少村民返鄉自主創業,銷售黃岐魚丸、地瓜、海螺工藝品等極具本地特色的產品,他們在廣場上借助直播和短視頻平臺,讓更多“山海”產品被人看見、進入千家萬戶。 原先在福州市區工作的于春紅也動心了!“村里發展越來越好,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老人,又有額外收入。”她回村后開了一家雜貨鋪,隨著村莊名氣漸長,游客從四面八方涌來。于春紅還不時當起導游,為游客介紹村里的風土人情。 眼下,古石村從不知名的“石頭村”變成游人如織的“網紅村”,不僅成為電影《你是我的英雄》、電視劇《那山那海》的取景地,還成功入選2024年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省級樣板村。 “2023年古石村集體收入達40萬元,比2022年翻了一番。”王海峰說,隨著開發的深入推進,多個臺灣設計師團隊應邀而至,不少年輕人也返鄉創業,大家各展所長、全身心投入,讓古村落蝶變新生。 原鄉人安居 精彩不斷延續 創客來了,游客多了,不僅煥發了鄉村的新面貌,還潤物細無聲地提振村民的精氣神。 “以前,老百姓沒有多少土地,都會占用一小部分房前屋后的公共區域,用來搭建廚房、衛生間、雜物間等,村莊整體布局較亂。如今,村民們開始主動整理房前屋后的環境,關心村莊發展,積極提出意見建議。”老黨員陳振登告訴記者,以前古石村既留不住村民,也吸引不來游客,隨意搭蓋現象不時發生,“現在可不一樣了,家鄉越來越美,作為主人,我們更有責任去守護好它”。 近年來,古石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為了讓旅游開發有更多延展空間,一眾老黨員帶領群眾主動無償拆除廚房、雜物間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建筑,推動文體公園、村間小道、觀景平臺等基礎設施提質升級。酒壇垃圾桶、“一米微菜園”應運而生,這在減少綠化管養費用的同時,最大限度保持村落的古樸之美。 始于山海,不止山海。在鄉村建立更多美學空間,進而培育更多消費新空間,古石村正在這片土地上創造新的精彩。(記者 林文婧 通訊員 林麗麗) 新榕語絲 “空心村”需要“實心人” 城市擁有巨大的磁吸力,讓很多年輕人想方設法“跳出農門”。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很多村莊因為越來越多實心實意建設者的加入,煥發出新活力,告別空心化。 鄉村不僅能生產農產品,也能讓夢想成長。新技術、新工具縮短了城鄉之間的差距,給鄉村發展帶來更多可能。通過引入直播電商、鄉村文旅等產業,許多村莊走上了快速發展的新路,成功者的腳步吸引著更多人返鄉。閩侯洋里鄉長基村村民林強攜700萬元資金回到長基村,流轉400多畝土地建設牡丹基地,帶動100余戶鄉親在家門口就業;福建農林大學畢業生黃招濱放棄“鐵飯碗”,回連江縣東岱鎮創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購置50多臺現代化農用機械,通過訂單收購等方式與20多個家庭農場和200多個小農戶合作,帶領大家增產增收。這些返鄉者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充滿希望,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和難以割舍的鄉愁,把一批批年輕人拉回鄉村,讓他們為鄉村發展唱響青春之歌:福清市南嶺鎮梨洞村“95后”女支書盧麗麗,帶領村民發展旅游、引回鄉賢反哺鄉村、發展種植業,推動產業走向興旺、村民收入不斷提升;北大畢業生鄭行春攜妻子楊璞,返回永泰縣赤錫鄉赤錫村,推廣鄉村公益閱讀,并將中草藥特色課程引入校園。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都面臨著人生不同的選擇。年輕人有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時代觸感,因此總能引領時代的潮流。扎根鄉村,撒下理想的種子,自會迎來收獲的時節。(阿福) |
相關閱讀:
- [06-07] 連江縣鳳城鎮開展“粽情端午”系列活動
- [06-04] 連江打造“趣探海連江”科普品牌 讓科普之風吹進千家萬戶
- [06-03] 連江縣120急救可門港醫院分中心啟用
- [06-03] 觀海民宿、海景餐廳……連江后沙海濱浴場新增打卡點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