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博會看海洋漁業的突圍之路
2024-06-03 09:53:06?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從水里到碗里,一路領“鮮” ——從漁博會看海洋漁業的突圍之路 對水產來說,順利的一生是什么模樣? 首先,自帶基因優勢,不僅要長得快,還得抵抗力強;其次,擁有優渥的生長環境,不愁吃喝、環境優美;“奔赴”餐桌的過程中,有足夠的條件保持鮮活…… 當然,以上純屬想象,現實情況究竟如何? 漁博會上,記者深入采訪,試圖從不同場景與細節中,探尋當前海洋漁業領域存在的困境以及突圍之路。 雪人股份展示制冷設備。記者 池遠 攝 苗種“先天不足”怎么辦? 切“種”要害 自主培育南派海參 你或許聽說過遼參、魯參,有沒有聽說過福參? 在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展區,幾只肥壯的海參懶懶地趴在水缸里。乍一看它們與一般的海參無異,若不是邊角上貼著的一張名片——“福參一號”暗藏玄機,保不齊又得擦肩而過。 福參,是福建籍的海參嗎?省水產研究所研究人員李慧耀現場答疑解惑:“‘福參一號’是研究所重點攻關的海參新品系,2016年開始選育,歷經七八年時間,可在福建省實現全年養殖。” 海參屬于北方冷水種,過去基本只在遼寧、山東、河北等地養殖,2003年首次引種至寧德霞浦,此后逐年擴產擴面,產出的海參占據全國的三分之一。不過,霞浦產量雖高,卻“先天不足”,苗種全部依賴北方苗種。 類似的例子還有鮑魚。作為“鮑、參、翅、肚”四大海味之首,鮑魚同樣生長于北方。“不同的是,鮑魚早已實現南方育種。”李慧耀說,福建的“鮑”發力十分強勁,目前全國六成的鮑魚苗來自漳州東山,福州連江成品鮑養殖量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 “海參育種起步較晚,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合適的種苗成了南方海參產業突圍的關鍵。”在李慧耀看來,水產育種有兩大主攻方向——高產和抗逆,“具體反映在海參上,就是要培育出長得快、耐高溫的本地種。” “福參一號”填補了福建省海參育種和育苗的空白,將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讓更多的海珍走進百姓家,進一步實現“海鮮自由”。 種類繁多的魚吸引觀眾駐足觀看。記者 池遠 攝 如何不再“看天吃飯”? 另辟蹊徑 青蟹住進“單身公寓” 過去,青蟹養殖常在海里或養殖塘里進行,一到冬天水溫下降,青蟹就會躲進泥塘過冬,不僅易染病死亡,也加大了漁民的捕撈難度,導致市面上青蟹數量銳減。 在漁博會現場,一棟藍色的青蟹“公寓”模型,展示了青蟹養殖新模式。這棟“公寓”外觀如超市貨架,上面整齊排放的一個個小盒子就是青蟹的“單身公寓”。 “這棟‘公寓’可不簡單,不僅有立體水循環系統,可以保證水質和供氧;還有一體化排污系統,能讓排污像抽水馬桶一樣方便,一鍵排出;更有智能投喂系統,讓青蟹不愁吃喝。”現場工作人員盛小兵說,該系統避免了天氣、溫度、水質等外界因素的干擾,養殖戶可嚴密監控青蟹生長的全過程,提升青蟹的品質和存活時間。 新設備帶來新養殖模式,新養殖模式催生新的商業行為。“住進‘公寓’的青蟹活得更長,就能夠錯峰上市,掙得差價。”盛小兵舉例道,如果10月底把青蟹放進養殖箱內暫養1個多月,到了12月,市面上青蟹減少,青蟹價格能上漲二三倍。 青蟹一生要經歷10多次蛻殼,蛻殼后全身干凈,營養價值更高,且肉質細嫩、香味濃郁,深受老饕喜愛。但在養殖塘,捕撈軟殼青蟹只有2個小時的窗口期,如果錯過了,蟹殼就會變硬。盛小兵說:“住進‘公寓’的軟殼蟹的保存時間可以延長至10個小時,養殖戶可以收獲更多的軟殼蟹,把軟殼蟹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漁獲保鮮難如何破解? 制冷升級 金槍魚輕松“走四方” 金槍魚是全球公認的高端營養食材,被譽為“深海極品”“魚中之王”。但是這一深海美味,從海里到老百姓的碗里可不容易,各個環節都需要無縫銜接,要維持零下60攝氏度的超低溫冷藏,保持細胞的鮮活性,并殺死寄生蟲,讓金槍魚食用起來肉鮮味美,營養也不會流失。 位于福州綜合保稅區的正福超低溫冷庫,實現了超低溫冷藏金槍魚等高端水產品,讓更多老百姓吃上新鮮海味。這樣的超低溫冷庫的核心“奧秘”,在本屆漁博會上也可以窺見。 在雪人股份展區,3臺壓縮機組“三足鼎立”,展示企業的制冷硬實力。“壓縮機是制冷系統的心臟。”現場工作人員說,在冷鏈運輸中,雪人股份能為冷鏈客戶提供預冷、加工、倉儲、配送等環節的溫控解決方案,“小到10立方米,大到20萬噸的冷庫,雪人都能提供一站式冷鏈溫控解決方案。” 吃海洋美味,不僅要新鮮,還要低碳。雪人股份開發出氨、二氧化碳等天然工質制冷劑的制冷技術和熱泵技術,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相比于傳統的氟利昂等制冷劑,氨及二氧化碳屬于環境友好型制冷劑,不會破壞臭氧層,溫室效應潛值低。”該工作人員說,而且氨和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統適應性強,可以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工作,應用范圍廣泛。(記者 藍瑜萍 馮雪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