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學子心 濃濃兩岸情——從福州臺灣會館看光陰流轉中的兩岸交融故事
2024-05-28 10:21:27?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臺灣學子在福州臺灣會館了解科舉文化及閩臺淵源。 記者 林雙偉攝 100多年前,它是臺灣士子跨過臺灣海峽,來榕參加鄉試的下榻之所。 100多年后的今天,擇址復建的臺灣會館,成為榕臺同胞增進鄉情鄉誼、共訴家國情懷的重要場所。 昨日,位于三坊七巷黃巷的臺灣會館內,正舉行“閩臺名家書畫精品展”,觀展市民和游客三五成群,認真欣賞展出的書畫作品,一位老人帶著孩子,指著一幅幅山水畫,耐心地講解閩臺交流交往的悠久歷史。 歲月往復,記憶不改。福州臺灣會館承載著兩岸同宗同文、同根同源的血脈深情,如今更助力福馬“同城生活圈”建設,通過舉辦各類交流交往活動,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開拓新思路,提供新動力。 尋根 再現臺灣士子 來榕應試歷史 步入臺灣會館,插屏門上,魚躍龍門、蟾宮折桂的浮雕栩栩如生,讓人回想起當年士子應試中舉的喜慶場面;中堂之上,林則徐手書的“為國求賢”牌匾,仿佛將人帶回到那段歷史長河中。殷切期許的背后,也透露出臺灣士子身上同樣深厚的報國情懷。 “閩海鐘聲啟發性靈數百載,中華文運綿延道統五千年”,會館中的這副楹聯,道出了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設府,隸屬福建,開始設立官學,全面推行科舉制度。臺灣秀才須赴省城福州參加鄉試,中舉后可赴京師參加來年會試。 當年是出于何種目的,在福州建立臺灣會館? 明清兩代,鄉試每三年一次,一般在8月舉行,為了避開臺風季節,臺灣士子通常三四月就要抵達福州,直到九月放榜后才返回臺灣。為解決這期間臺灣學子的居住難題,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于1883年籌集1.5萬兩白銀在福州貢院附近(今鼓樓區中山路附近)購地,興建了臺南、臺北兩郡試館,可供300余人居住。同時,提銀3000兩,在北京購建臺灣會館,供臺灣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時暫住。 “北京的臺灣會館,與福州的臺灣會館,是同時興建的,可謂姊妹館。”福州臺灣會館負責人、福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秘書長蔡華說,“福州的臺灣會館,原址已不存,福州市于2018年在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擇址復建。大家現在看到的臺灣會館,于2020年11月1日落成揭牌。” 如今,臺灣會館面向公眾開放,在歷史主題展區,詳盡展現了閩臺科舉制度的淵源、榕臺民眾交流交往歷史。其中許多細節,讓當年的歷史變得生動可感。比如,在“紀游抒懷”一欄,觀眾可以看到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當年三次來榕參加鄉試的故事。 “100多年前,每到鄉試之年,福州城內的臺灣會館都會接待前來應試的臺灣學子,兩岸學子拜師訪友、共讀經典的景象,如今都在館內的展覽中得以生動再現。”蔡華說。 交融 兩岸青年學子 續寫交流故事 “同學們,你們知道臺灣會館是做什么的嗎?”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的臺灣教師陳昭志,跟孩子們講起了臺灣士子跨海應試的故事,但地點不是在臺灣會館,而是在一所鄉村小學。 講故事的場景,從會館延伸到課堂,源于臺灣會館與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共建的“連江、連海、連兩岸”項目。 去年開始,陳昭志定期帶隊前往連江縣實驗小學可門港分校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學校離海不遠,每當路過海邊,他總是想:連江與馬祖一水相連,為什么不能把福馬兩地,甚至兩岸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 整合兩岸資源需要一個平臺,陳昭志很快就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臺灣會館。 回憶起初到臺灣會館時的場景,站在臺灣士子們“赴考應試”的動態畫卷前,讓同樣跨海來到北京大學求學的陳昭志深受感動。作為一名教育者,他深感這段歷史不僅僅是記憶,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延續。 于是,他開始在教學中引入臺灣會館的內容。在他開設的《閩臺教育比較研究》研究生課程中,他帶領學生到臺灣會館開展研學活動;在《大學生服務性勞動》校外實踐系列課程中,他帶領學生前往臺灣會館進行勞動實踐。 在陳昭志牽頭下,今年4月,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與福州臺灣會館舉行共建教育實踐基地簽約授牌儀式,教育實踐基地以“連江·連海·連兩岸——閩臺‘校·家·社·館’文教協同育人”為共建主題,面向兩岸教育碩士生、本科師范生以及福馬中小學生持續開展文教協同育人實踐活動。 步入福州臺灣會館,仿佛進入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場所——100多年前,這里是臺灣士子參加鄉試和進京會試的“中轉站”;如今,這里已成為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交往的重要場所。 新路 書寫可親可感 融合發展新篇 除了賡續文脈,在兩岸文化、教育等領域開展交流外,臺灣會館在新的時代,承擔起新的使命,在更多領域、更多層次開展兩岸交流合作,成為榕臺交流的重要場所。 昨日,記者剛走進福州臺灣會館,就看見臺胞陳奕勛站在插屏門背后,用手機掃描墻上的二維碼,“我今天來這里參觀閩臺名家書畫精品展,沒想到看見了‘臺胞臺企出入境服務點’的牌子。”他驚喜地說,通過掃描現場的二維碼,只需幾秒鐘,就能在手機上打開預約辦理頁面。界面簡潔明了,提供了來往大陸通行證簽發、定居證明簽發、居住證申領等業務的詳細信息和預約選項。 “臺胞來這里參觀時,如果想辦理相關業務,可掃碼預約,如有疑問還可找現場工作人員咨詢。”蔡華說,這雖然是小小舉措,卻方便了許多臺胞。 隨著視線向左移動,各式整齊排列的牌匾掛滿了整堵墻。這些牌匾不僅是臺灣會館開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見證,也預示著未來將有更多交流合作的可能性。 首先映入眼簾的臺灣會館與各單位、協會以及學校成立的交流基地牌匾。每年,會館都會舉辦眾多交流活動。自2020年11月揭牌以來,福州臺灣會館已接待兩岸同胞參觀超44萬人次。 今年海交會期間,福州臺灣會館內特別設置了馬祖產業合作推介區,展示馬祖酒廠的發展歷程、馬祖高粱酒的制作過程以及馬祖的創意伴手禮,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慕名前來參觀。 “之后,金門方面也想在館里設置產業合作推介區。”蔡華說,接下來,臺灣會館將認真考慮這一建議,推進開設馬祖、金門產業合作推介區,將兩地美食美景等推介給更多大陸同胞。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不斷開拓的融合思路、愈發緊密的交流交往,福州臺灣會館將以其百年來歷久彌新的“臺灣味”,在新的融合發展浪潮中發揮獨特作用。“淡江水連閩江水,龜山云接鼓山云”,一個又一個兩岸融合發展故事,將在福州臺灣會館接續上演,代代相傳。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