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 共繪數字經濟新藍圖——院士專家行(論壇)側記
2024-05-24 11:01:51?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的能力有可能超過人類的能力,人和機器人共存的世界就是我們的未來世界。” “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提高新質生產力,就是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光講數量。” “人工智能基于巨量的數據,賦能千行百業,能給我們帶來無限場景。” …… 23日,作為數字峰會的特色活動,院士專家行(論壇)舉行。論壇以“新要素環境下的數字經濟發展”為主題,9位數字經濟方面的大咖,圍繞“人工智能賦能下的數字技術創新”“人工智能賦能下的數據要素價值釋放”主題,展開高端對話,深入剖析在新技術、新政策、新市場等多重新要素的影響下,數字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模型以其強大的數字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不斷與各領域交叉融合。那么,人工智能有哪些發展趨勢?如何更好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空間信息專家,他認為,利用人工智能管理數字技術,可以形成新質生產力。例如,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農具結合,通過大數據信息系統進行管理,可以打造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與汽車激光雷達結合,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處理,可以打造自動駕駛系統;與公共視頻結合,進一步保障公共安全……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和引擎。”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研究員、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黃殿中看來,大數據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主體,釋放出倍增效應。他以福建的大黃魚為例,“福建大黃魚產量占全國8成以上,離不開智能養殖。漁民可以實現‘手機養魚’——通過手機控制網箱翻轉、養殖過程的生態管理,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張平認為,數字經濟要真正推動生產力發展,還需要將其和實體經濟相結合。他認為,福州可以將數字技術和數字空間所做的洞見和實體經濟相結合,為實體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認為,原始的數據變成數據資源,然后從數據資源變成數據資產,再變成數據要素,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記者 林晗)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