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黨建引領“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助推鄉村振興
2024-05-17 18:19:50?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黃紫穎 我來說兩句 |
回鄉,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 ——閩侯黨建引領“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助推鄉村振興 閩侯埔前村打造“線面IP”為本土線面注入文化元素。記者 林雙偉 攝 人才返鄉能為鄉村建設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閩侯,這個問題的答案處處可尋:大學生返鄉,帶動家鄉的手工線面產業升級,火熱“出圈”;企業家返鄉,辦起了民宿和非遺木雕藝術館,建起了高山牡丹園和仙龍谷景區…… 今年以來,閩侯縣深入落實“建強堡壘”專項行動,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廣泛開展黨建引領“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努力探索出一條“搭平臺、聚人才、促共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黨建領航雁歸來 為鄉村發展積聚人氣 山谷里清澈的小溪流過,樹影中露營帳篷隱約可見……這是位于竹岐鄉羅洋村的仙龍谷景區。 曾經,這里十分荒涼,當地人都很少到此處。但對在外打拼多年的鄧宇忠、鄧詩光兄弟來說,這處山谷卻是常會浮現在他們腦海中的美景。為讓更多鄉賢回歸家鄉參與建設,鄧氏兩兄弟主動和村“兩委”一起爭取資金,號召大家參與仙龍谷景區建設。 除了風景如畫的仙龍谷景區,另一邊,在羅洋村的非遺木雕藝術館,一座座精美的大型根雕則為這座山村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這個古樸的藝術館原是村供銷社的一處老房子,福州市非遺項目木雕(閩侯)傳承人鄧宇榮回到家鄉,投資200多萬元將老房子改造為根雕藝術館。改造后,很多游客慕名前來,不僅讓舊屋重新找回活力,還吸引許多村里的年輕人來“拜師”,與鄧宇榮一同從事木雕制作。“隨著更多人回鄉反哺,未來,我們的家鄉會越來越美。”鄧宇榮期待道。 羅洋村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蝶變背后,鄉賢功不可沒。 “我們村的鄉賢心很齊,除了仙龍谷景區、藝術館,還有大溪田園綜合體、將軍生態園景區等7個由鄉賢參與投資的生態產業開發項目。這些項目為村里創造了就業崗位,持續展現‘鄉賢回歸’工程的生機與活力。”羅洋村黨支部書記謝亮告訴記者,村里成立由駐村第一書記、村干部及群眾組成的鄉賢回歸工作專班,摸清在外鄉賢底數,動員鄉賢結合自身優勢,積極為鄉村產業布局和發展、農民增收等出謀劃策、出資出力。 “加強黨建引領,善用鄉賢力量。”閩侯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閩侯縣圍繞青口汽車產業、上街侯官文化、大湖雪峰山城等具有一定規模、能夠輻射周邊的鄉村產業增長極,組建28個中心村黨委。通過中心村黨委議事會整合盤活土地、山林、廠房等資源,推行“黨建+金融”服務模式,縣農信聯社授信985.3萬元,爭取各類資金5400余萬元,促成41個跨村聯建項目落地實施,實現了“1+1>2”的規模效應。同時借助中心村黨委優勢延長農村產業鏈,打造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升級版”,白沙鎮五村協作打造生態旅游商家聯盟,廷坪鄉三村聯動建立食用菌種植產業片區等7個產業鏈黨支部,真正做到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黨員作用就發揮到哪里。 匯聚各路人才 為產業升級添“智” 來到荊溪鎮埔前村村口,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埔前村,夢開始的地方”幾個大字。 2018年,下定決心返鄉發展的大學生鄭成林在村里寫下了這句話。六年過去,他和伙伴們用汗水和努力澆灌了村子的夢想,成功帶動埔前手工線面火熱“出圈”,成為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引擎”。 埔前村所處的關源地區是福州最重要的線面生產區,產出線面占福州市場的三分之一。“我們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后,創建自有品牌‘閩食福’,積極發掘埔前線面中所蘊含的‘福壽’文化內涵,重點以‘埔前線面,福州禮物’等伴手禮為方向,充分利用本土線面文化,將埔前線面打造成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特色品牌。”鄭成林說。 線面制作受天氣影響很大,下雨天做不了,天氣太熱面粉容易酸。為讓線面制作不再“靠天吃飯”,埔前村“兩委”于2022年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立了閩侯縣閩食福農業專業合作社,構建“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引入現代化工廠進行產業升級。如今,1000多平方米的室內線面加工標準廠房可以保持恒溫恒濕,在保障生產衛生條件的同時,實現全年全天候生產加工線面。 讓鄭成林最有成就感的,是他們為埔前線面注入文化元素打造的“線面IP”,提升了埔前線面的熱度,讓其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如今,每斤線面收購價提升3毛錢,每戶增收2萬元,全村村民每年增加500多萬元收入。”鄭成林告訴記者,目前,埔前村正舉全村之力,為埔前線面申請福州手工線面地理標志。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為了凝聚各路人才的智慧,閩侯縣堅持以鄉情為紐帶,在全縣270個村全覆蓋成立“鄉村人才聯誼會”,全力動員農民在鄉、大學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參與家鄉建設,全面摸排出律師、規劃設計、企業家、大學生和各級黨政干部等各類人才3961人。依托福州大學城駐地優勢,該縣還開創“一院校一專班”機制,組建21個院校專班,打造“揭榜掛帥”平臺,促成鄉、村黨組織與高校(院系)共建127對,通過校地共建將人才、項目、資金等要素源源不斷輸入鄉村。目前,掛榜項目637個,涵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總金額1228萬元,927個高校團隊參與揭榜。 激活雁陣效應 為村民點亮幸福路 最近,村里91盞新路燈即將亮燈的好消息在洋里鄉紳帶村傳開。談起這91盞路燈的捐贈者鄉賢陳昌添,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據介紹,閩侯縣在全縣推進“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后,紳帶村黨支部積極響應,邀請鄉賢返鄉共謀村莊發展大計。在大家提出的幾項村莊發展需求中,安裝路燈這一訴求引起了鄉賢陳昌添的注意,他主動出資70萬元,支持這91盞路燈的安裝。 紳帶村黨支部書記陳允平是陳昌添的老相識。從項目立項、進場施工到后期驗收,陳允平帶著支部班子成員逐項推進,和陳昌添默契配合,把這件為民實事辦到位。 為激活雁陣效應,閩侯縣依托“小團隊、細網格”社會治理體系、鄉村人才聯誼會等平臺,引導鄉賢人才在鄉村產業發展、環境提升、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推動流轉了土地1.2萬畝、開墾拋荒撂荒土地500余畝,參與建設民宿、文旅等鄉村振興項目267項,讓鄉賢從“看客”變“主角”,為家鄉發展注入新動能。 利用今年春節、清明、“五一”等假期,各村黨組織還以人才聯誼會的方式,全覆蓋召開了村莊發展大會270場,收集到項目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層治理等群眾密切關注的各類意見建議1103條、招商線索580條,推動“同村共富”工程落到實處。 “所謂鄉賢之力,是一群人在無形之中托舉著一個小山村向更美麗、更遼闊的天地前行。”閩侯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閩侯縣將繼續以“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為抓手,探索“黨建+鄉賢+N”機制,鼓勵支持更多企業家、高校畢業生等人才返鄉建設家鄉,著力構建鄉賢成長與鄉村發展“雙向奔赴”的共贏格局。(記者 譚湘竹 通訊員 蘇楓 張存金 范志鳳) |
相關閱讀:
- [05-08] 閩侯小箬鄉防洪堤項目主體完工
- [05-15] 福州閩侯:黨建引領聚合力 鄉賢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 [04-24] 閩侯舉辦“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
- [04-30] 閩侯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建曇石山考古實踐基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