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保護“神話之鳥”16年 去年觀測數量達221只創歷史新高
2024-05-14 09:44:31?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前幾天在閩江河口濕地拍攝到的中華鳳頭燕鷗。董帝偉 攝 這幾天,福州市觀鳥愛好者多次在閩江河口濕地,拍攝到“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在覓食、散步。據了解,自2008年起,兩岸開展了長達16年的保護合作行動,福州與馬祖兩地每年輪流舉辦中華鳳頭燕鷗保育研討會,協同開展資源調查、技術共享活動,積極開展種群保護和恢復行動,促進種群數量穩步上升。 “小管”推動福馬協作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國家一級保護鳥種,IUCN紅色名錄評定為極危物種,2023年觀測的數量為221只,創歷史新高。自1863年被命名以來,直到2000年,人們對中華鳳頭燕鷗僅有6次確切的觀察記錄,因其行蹤莫測,被稱為“神話之鳥”。 1937年至2000年,中華鳳頭燕鷗“銷聲匿跡”了63年,很多學者認為已經滅絕。2000年8月,臺灣鳥類攝影家梁皆得在馬祖列島拍攝紀錄片時,偶然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其中包括4對成鳥。這一發現,立刻引起國際鳥類學界的廣泛關注。2004年,閩江河口濕地首次觀測到兩只中華鳳頭燕鷗。 2008年7月20日,福建省觀鳥協會會員與臺北市野鳥學會會員,相繼在閩江河口濕地和馬祖,記錄到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華鳳頭燕鷗,他們為其取名“小管”,兩地決定共同營救“小管”,想要幫助它取下塑料管以解困。 這一事件無意間證實了,福州與馬祖的中華鳳頭燕鷗為同一種群:它們在閩江河口濕地覓食,在馬祖海島繁殖。“兩岸一直以來密不可分,攜手保護‘神話之鳥’至關重要。”2023年底,在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舉行的海峽兩岸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活動中,臺北市野鳥學會代理副總干事蔣功國說。 兩岸開展保護合作16年 從2008年起,兩岸開展了長達16年的保護合作行動,福州與馬祖兩地每年輪流舉辦中華鳳頭燕鷗保育研討會,協同開展資源調查、技術共享活動,積極開展種群保護和恢復行動。 2015年6月,一只雌性中華鳳頭燕鷗在馬祖的鐵尖島出生,被昵稱為“馬妞”,同年7月18日由臺灣大學袁孝維團隊及臺北鳥會環志并野放,腳上裝戴編號為“A74”的藍白足旗,成為全球第一只被環志的中華鳳頭燕鷗。 環志,是為鳥類制作“身份證”和“旅行護照”。研究人員進一步追蹤了解到,“馬妞”每年夏天都會回到出生地馬祖,在繁殖期會頻繁往返于馬祖和閩江河口之間,2023年,閩江河口濕地多次觀測到“馬妞”。它已成為閩江河口濕地和馬祖的鳥類明星,受到廣泛關注。 福建省觀鳥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金告訴記者,自2004年第一次觀測到中華鳳頭燕鷗,福建省觀鳥協會保育小組隊員們就與臺灣的鳥類保護研究組織合作,在福建2000多座沿海島嶼開啟了“神話之鳥”的追尋之旅。 2018年,根據臺灣大學和臺北市野鳥學會提供的一份GPS定位圖,福建省觀鳥協會把目光鎖定在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的四姆嶼。通過燕鷗模型和鳴叫聲等社群招引手段,2022年,隊員們吸引到了7只中華鳳頭燕鷗和800多只大鳳頭燕鷗。 2023年底,兩岸聯手發布數據:2023年度全球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達221只,創歷史新高。(記者 徐文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