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劉宜生和他的非遺竹編
2024-05-07 10:55:37?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劉宜生制作的竹編花紋精美還有喜氣的祝福語。福州日報記者 阮冠達 攝 “16歲入行,今年78了,一做就是62年。” 頭發花白,背部微駝,耳朵上戴著助聽器……坐在自家臥室里時,閩清縣省璜鎮下坂村的劉宜生老人,看過去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鄉間長者。可來到廳堂,坐在琳瑯滿目的工具前,他便瞬間有了精神:刮青、剖竹、打磨……篾刀上下翻飛,機器吱呀旋轉,片刻工夫,一棵剛砍下的毛竹就變成一條條光滑細膩的篾絲。 下坂村位居山間,山上的一棵棵毛竹,是竹編的天然原料庫。20世紀70年代,下坂村的竹編產業達到鼎盛期,村民自發學習竹編手藝,產品銷往閩清縣城甚至福州市區。 劉宜生從小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竹編,31歲時,他從父親那里正式接過竹編手藝。 竹編,難在何處? “先把竹子剖開,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機器反復拉絲、壓薄,再經過蒸煮上色,才能形成合格的竹片。”劉宜生說,這繁雜的過程,只是完成了竹編的準備工作。之后,師傅們還要細心地進行手工編織。 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編農具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村中的篾匠也漸漸老去。去年,閩清非遺文化館對竹編工藝進行了申遺,但村里曾有的20多名篾匠,如今只剩下兩三個人還做竹編。長期缺乏新鮮血液,令這項非遺岌岌可危。 竹編成功入選縣級非遺,為這項技藝帶來新希望。 今年,下坂村村支書范其進為劉宜生找來了兩個徒弟。“他們二人先前都是上山砍竹子的,本來就熟悉這一塊流程,聽說竹編入選非遺,也很愿意出一份力來傳承這項技藝。”范其進說。 現在,兩個徒弟平日里上山為劉宜生砍竹,時不時到他家中學習竹編技藝,并協助老人開展基礎工作,讓老人得以專注于復雜的編制環節。 竹編農具用得少了,但是特色的層籃禮擔,仍然受到新人們的歡迎。這讓竹編從業者看到了行業發展的希望。 “層籃禮擔是閩清嫁娶、生子時的必備用具,可以裝禮餅、瓜子、香煙、糖果等。用了層籃禮擔,禮數更周全。以前條件不好的時候,鄉親之間還會互相借用禮擔。”范其進介紹。 如今,劉宜生的手藝,賦予層籃禮擔新魅力。運用熟練手法,他正嘗試把特定的祝福語編入層籃禮擔,并打造雙層籃蓋,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記者 阮冠達)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