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福州入夏時間比立夏早了23天 這些“做夏”習俗 你知道嗎?
2024-05-05 08:21:30?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今天是立夏節氣,你知道立夏與入夏的區別嗎?福州人又有哪些“做夏”習俗呢? 福州近幾年 入夏都比立夏早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的意思,不少人有疑問,立夏等于入夏嗎?氣象專家介紹,立夏只是意味著進入了歷法意義上的夏季,而入夏是氣象學意義上夏天的到來。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節律不一,入夏時間也不一樣。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可能進入夏季,其他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今年福州入夏時間是4月12日,比今年的立夏早了23天,而這在福州并不稀奇。記者梳理福州的氣象數據發現,2020年至2024年,福州入夏時間都比立夏早。 雷雨天氣多 氣溫躍上“3”字頭 立夏后福州多雷雨天氣,氣溫將躍上“3”字頭。 今年立夏恰逢五一假期返程高峰,市民要注意哪些問題? 昨日8時,福建省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Ⅳ級應急響應,福建省氣象臺發布“暴雨預警Ⅳ級”和“強對流預警Ⅳ級”。今天全省降水將逐漸減弱,根據市氣象部門的預測,今天白天到夜里,全市陰轉多云有陣雨或雷陣雨,部分鄉鎮有中雨,局部大雨,返程的市民要多加注意。 五一假期結束,6日天氣有所好轉,全市多云到陰,部分鄉鎮有陣雨或雷陣雨;7日至11日多云到陰,局部有陣雨或雷陣雨;12日陰有中雨伴有雷電,局部大雨,雷雨時局地伴有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需要注意的是,8日至10日南部沿海陣風7級,12日沿海陣風7級至8級,請注意防范大風對航運、近海養殖等行業的影響。 進入5月,氣溫越來越高是大勢所趨,今天福州市區最高氣溫將達29℃,6日預計將超過30℃。 煮鍋邊糊吃碗糕 福州“做夏”習俗多 根據《閩菜史談》《二十四節氣與福州習俗》等記載,立夏這天福州人有煮鍋邊糊、煎夏餅、吃碗糕等習俗,又稱“做夏”。這些美食多數以大米加水磨成的漿液為主要原料,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習俗一:煮鍋邊糊。“鐤邊抆”是福建和臺灣的風味小吃。“鐤”是福州方言俗字,遠古以鐤為釜,后由“鍋”字取代,但福州話仍以古音沿用。“抆”指沿鍋邊倒一圈米漿的動作。如今,“鐤邊抆”譯成普通話稱“鍋邊糊”。 立夏煮鍋邊糊的習俗,盛行于明末清初。民國《藤山志》記載:立夏日,家家煮鼎邊糊、炊碗糕、祭祖先,謂之做夏。 因感念戚繼光的功績,福州人將鍋邊糊的來歷和他相關聯。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有一天來到福州南郊,老百姓正打算勞軍,突然遇到倭寇騷擾,百姓急中生智,將磨好的米漿煮成鼎邊糊,眾將士吃飽后一舉殲滅倭寇。 據福州民俗專家介紹,以前每到立夏,家家戶戶都會吃鍋邊,還會送給左鄰右舍,就是福州人常說的“金厝邊,銀鄰里”。 習俗二:吃碗糕。福州民間還流傳著“吃碗糕、井糕,眼睛會明亮”的說法,所以碗糕、井糕成了福州立夏敬老愛幼的食品。清代鄭東廓所著《福州風土詩》寫道:“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 習俗三:吃海草凍。在連江沿海,漁民立夏吃由長在海中、“開”在石上的海石花制成的“海草凍”。海石花名字雖帶“花”,但其實是一種海藻類植物,呈珊瑚樣不規則塊狀,生長在巖礁上。“海草凍”富含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且具有消痰平喘、利尿、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被漁民譽為“海中燕窩”。 習俗四:稱人。由于氣候炎熱等原因,人們容易不思飲食,體重多少都會下降。“稱人”就是在立夏日用秤給人們稱體重,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等到立秋再稱一次體重,和之前的體重對比,借此分辨健康情況,好及時調理身體。(記者 鄭瑞洋 林舒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