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橫嶼村:內外兼修煥新韻
2024-04-15 16:50:34?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黃紫穎 我來說兩句 |
橫嶼村全貌 論起生活的幸福指數,閩侯甘蔗街道橫嶼村的村民最有發言權。舊城改造,為村民帶來了寬敞宜居的新房。家門口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不斷激活內在動力,輻射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從而形成了文化產業街、農產品交易市場等,不僅壯大了村級經濟,還富了村民口袋。 重現記憶里的“橫嶼味” 近段時間,不少來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市民發現,橫嶼村內多了一個文化產業街。在這條長200米的街上,設有50間統一風貌的沿街店面。 據了解,在20世紀90年代前,橫嶼村文化產業街為閩侯縣城的進城主干道。隨著城市發展,街區出現破舊、風貌雜亂等一系列“老年病”。2022年,橫嶼村對道路兩側進行整修翻新,力爭打造一條優質的文化產業街,以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為此,村“兩委”投入近400萬元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在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同時,力爭提升文化產業街與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匹配度,成為其配套商業街。 程文平告訴記者,橫嶼村橄欖種植業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村里幾乎家家戶戶種植橄欖樹。因獨特的地理氣候,村里產出的橄欖果實大、果肉厚,被加工制成“五福果”“蜜餞橄欖”“冰橄欖”等銷往國內各大城市。但如今,村里橄欖種植業大不如前,從業人員流失嚴重。此外,木雕、竹編等行業的手工藝人也逐漸消失。 為了讓這些老行當、老手藝、老味道重現,村“兩委”結合“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積極動員一批手藝達人、民間藝人、鄉賢能人回街區創業。如今,不少村民驚喜地發現,“橫嶼味”的手工橄欖,還有兒時木雕、竹編技藝都重新活躍在街區里,這里經營業態愈加豐富,集風味小吃、民俗文化、當地特產、竹制手工、外貿代購等于一體。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造,以及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引流,這些沿街店面的月租金從以往的150元增至1500元。橫嶼村也利用這些資源,在去年實現村集體收入200多萬元。下一步,村“兩委”計劃引進中高端產業,不斷豐富業態,打造集功能性、美觀性、文化性等特點為一體的優質文化街區,預計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至5萬人次。 村里古厝有了新身份 橫嶼村村民大都姓程,從明末至清朝,程姓先賢在村內建有古厝20余棟。2018年4月,甘蔗街道啟動舊城改造三期項目,緊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曇石山文化遺址的橫嶼村部分民居被征遷。此次征遷,也成為橫嶼村蛻變的轉折點。 閩侯縣結合老建筑保護工作,將這處征遷區域打造成以“閩族緣起,向海而興”為主題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較好保留了橫嶼村傳統村落的建筑風格,成為展示閩侯古厝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橫嶼村黨支部書記程文平告訴記者,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內完整保留著10多棟古厝,并充分活化利用,讓這些古厝以全新的形象重生。 以程由燦厝被改造成為閩侯縣崇賢館為例,展館圍繞“修身齊家”“任事用權”“勸學立志”“族規家訓”4個篇章,向游客娓娓道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同時,展廳內還設有“閩侯好人”單元,展陳內容以閩侯當代道德模范先進事跡為主。而其余的古厝,則陸續“變身”成為街區內的大眾茶館、書畫館、花卉產業和閩侯金魚產業展示館等。 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出現,也使得橫嶼村更加注重鄉村文化及鄉風文明的培育。橫嶼村利用文化公園、老建筑等現有資源,凝聚大學生、企業家、社會能人等各方力量,開展理論宣講、教育引導、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今年初,橫嶼花園安商房小區舉行了熱鬧的回遷選房儀式。這也是甘蔗街道啟動舊城改造三期項目后,為當地村民帶來的“幸福果實”。 作為閩侯縣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小區的綠化率達到35%以上,居民可以時刻感受到鳥語花香。此外,小區內的兒童游樂設施和健身器材應有盡有。最關鍵的是,該小區選址距離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僅百米遠,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民俗樂園”。 為了更好地服務村民,橫嶼村還利用此前已閑置20多年的9.1畝土地,建成城關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閩侯城關第一市場。市場內有20個固定商家,以及97個流動攤點。市場采取街道指導、村支部領辦合作社經營的模式進行規范管理,這里平均每日交易額達30萬元,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約40萬元。 村級經濟的不斷壯大,讓每位參與權能改革的當地村民都能收到分紅。特別是村里的600多位老人,每年每人能收到3600元的分紅。而這其中有200元,就是閩侯城關第一市場所帶來的福利。 目前,橫嶼村正著手開發村里的陳店湖。該湖面積約300畝,因其形狀與愛心相似,當地村民又稱其為“愛心湖”。據甘蔗街道辦事處常務副主任方曉霞介紹,陳店湖邊上設有一處工業區,里面入駐有40多家工藝品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他們希望以“愛心湖”的概念,吸引上述企業投資,將其打造成一處可供企業洽談、工藝品展示的商務洽談區。此外,他們還著手與村集體合作社聯營聯建,投資陳店湖光伏與觀光項目。若項目能建成,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6萬元,村民每年的分紅也將隨之增加。(記者 陳木易/文 林雙偉/攝) |
相關閱讀:
- [04-12] 福州閩侯啟動主題宣教活動
- [04-10] 春回大地 奮進其時——閩侯掀起百日攻堅建設熱潮
- [04-09] 閩侯評出10家優秀社會組織
- [04-08] 閩侯集中開工15個項目 總投資66億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