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糧為綱 鏤繪白云“新福景”
2024-01-09 09:23:1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東南網1月9日訊(本網記者 朱琳)“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一語道破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一直以來,白云鄉堅持以糧為綱,多措并舉守護糧食安全,推動主題教育理念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 聚力攻堅 盤活存量 白云鄉農田基數大,多為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近一萬六千多畝,位居全縣第四。近年來,農村青年人因工作、婚姻、升學等因素舉家外遷,人口流失嚴重,中堅力量的匱乏致使良田出現不同程度的荒廢跡象。白云鄉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于保護耕地的會議精神,堅持耕地紅線不可逾越、底線不可觸碰,耕地恢復整改工作近期在白云鄉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縣自規局的精準指導下,白云鄉分別下發各村紅色和藍色圖斑任務數,建立鄉、片、村三級網格聯動機制,按照“一地一策,分類處置,先易后難”的原則恢復耕地的基本屬性。全體鄉村干部紛紛奔赴田間地頭察實情、出實招,充分發揮網格的矩陣作用,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解”。 經過縣、鄉、村三級同向發力、同題共答,一片片農田陸續恢復原狀。一元復始,春耕將啟。為了盤活存量耕地,白云鄉干部鼓勵土地流轉,由種糧大戶承包經營,根據耕種的畝數給予不同數額的補貼,其中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從中評出農業科技示范主體,頒發榮譽證書,發放獎金,今年白云鄉已評出6戶示范主體,以此帶動耕種的積極性,提升獲得感與榮譽感。對于無人問津的耕地,白云鄉經過通盤考慮、反復醞釀、慎重研究,提出由第三方承包的創舉,切實兜準兜實糧食安全的底線,扎牢糧食安全的籬笆。 配套設施 提升質量 白云鄉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水源灌溉是糧食豐收的關鍵。白云鄉及時回應群眾關切,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據不完全統計,白云鄉已建設機耕路21條、16公里,水渠31條、12公里,項目設施遍布13個村,惠及了上千戶農戶??v橫阡陌,活水汩汩,現代化作業器具往來自如、高效便捷。去年稻米顆粒歸倉,喜獲豐收,農民臉上寫滿了幸福與甜蜜。 受“??迸_風影響,河道兩岸農田受災嚴重。白云鄉干部災后自查自糾,根據洪痕現場分析研判,提出加強水岸同治的理念,啟動永泰縣白云溪(白云段)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分別對讓里溪、東溪溪、白云溪三條主要支流進行清淤拓寬,疏浚河道,借此徹底清理河道“四亂”現象,為行洪除障。 與此同時,同步建設河道兩岸生態框,將洪水沖刷河岸致使水土流失的危害降到最低,守護兩岸良田。通過農田水利設施的配套跟進,進一步提升了農田質量,牢牢守住了糧食安全的底盤。 開荒墾田 增加產量 近兩年,白云鄉不折不扣落實“鄉村振興六個一”的政策,開展綜合土地整治項目。白云鄉干部堅持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推動開荒墾田工作落地落實、富有成效。根據前期的現場勘查、精心設計,綜合土地整治項目轟轟烈烈地拉開帷幕。當地組織有經驗的群眾做先鋒,荒蕪的蘆葦、密集的灌木叢、零星的雜樹,在人機互動下被迫移出“領地”,經過人工起壟覆綠,一場場開荒墾田攻堅戰宣告勝利。據統計,大坪村目前已開荒墾田13畝,樟江村大墘自然村開墾7.6畝。播種面積是糧食產量的“牢靠底盤”,綜合土地整治項目的開展增加了農田的存量,水漲船高,今年白云鄉的糧食產量增長率也小幅提升,白云鄉群眾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以上兩村僅是綜合土地整治項目的冰山一角,新年伊始,6個行政村接續攻堅,白云鄉開荒墾田激戰正酣,全鄉干部惟愿綜合土地整治清單拉得更長,以“實干”托舉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數字賦能 提高銷量 白云鄉夏秋涼爽,冬季多霜,日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獨特的氣候水文條件賦予了白云糧食清甜的口感,收獲了游客的一致好評。然而由于缺乏規模經營,銷售路徑狹窄,在市場上“叫好”不“叫座”,白云粉干、檳榔芋、地瓜等猶如待嫁的姑娘,只能“藏在深閨人未識”。今年,白云鄉干部懷著“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為政信念,回應民生關切,啟動直播基地建設項目。從設計、施工到驗收,白云鄉黨政主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現已圓滿收官。直播基地的落地將為白云群眾帶來福音。后期,白云鄉將發揮直播的溢出效應,清除銷售的淤點,為白云鄉“土特產”數字賦能。本地網紅的價值屆時將一一彰顯,借助地緣、親緣優勢,懷著振興家鄉的使命感,白云鄉優質糧食作物將在網紅的直播介紹下廣為熟知,使其為消費者“看得見”,打破時空界限,“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雙向奔赴”,銷量大幅躍升。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守護糧食安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綿綿發力、久久為功。作為年輕干部將懷著“身子往下沉,眼睛往下看”的精神,練好“內功”,為未來的白云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共同鏤繪白云“新福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