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探幽 福州同名山水景觀述略
2023-11-12 09:52:46?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朱琳 我來說兩句 |
涌泉寺 福州地區,一說起涌泉寺,最出名的是鼓山涌泉寺。它建于“唐建中四年,有龍見于靈源洞,因建寺鎮之。王審知嘗命僧神晏住山,傾其國資以給。”乾化五年,改為鼓山白云峰涌泉院。明朝初,復改為寺。王偁《登鼓山宿涌泉寺》云:“翠微白云里,逢秋思一登。聳云躡云壁,飛泉搖古藤。洞豁海天際,坐見萬景澄。飲澗動群鹿,宴坐逢真僧。邀我宿化城,珠林懸古燈。廖寥片月上,悄悄天籟凝。因悲向城市,塵發秋相仍。”清康熙御筆“涌泉寺”額以賜。 連江的涌泉寺,在城東北建興里,以山有泉故名,修建于唐廣明年間,后圮元延祐間,僧德華同陳善達等重修。明黃士舉詩贊:“寒山盡日招行客,踏破閑云雙屐跡。古寺幽棲亂石中,新堠擎起危巖脊。樹陰松影眾壑流,溪水江潮千里碧。日暮荒煙處處村,窺人彎月鴣峰隙。” 福清也有一座涌泉寺,在昔時方成里。《福建通志》記載:“五代時,孝子林安廬墓于此,石裂泉出,閩王賜額。”緣泉建寺,一舉成名。 茶亭 茶亭,福州市鼓樓通往臺江倉山的途中點。有亭,便于步行者歇腳。“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飲行者,故名。”如今亭圮,代之而起是茶亭公園和冠名茶亭的公交車站。 連江通往福州的云嶺古驛道中途,也就是半山腰,建有一亭,曰“茶亭”。其主要功能是給過往行客遮雨避風歇腳之用。嶺高路陡,攀登不易,汗流浹背的過客,來到茶亭休息片刻,恢復體力,再登旅途。可惜,隨歲月流逝,風雨剝蝕,年久失修,亭倒圮。“茶亭”的命運大多如此。 衣錦坊 福州的衣錦坊,在三坊七巷。據《閩都記》記載:“舊通湖巷。初以陸藻、陸蘊并典鄉郡,名棣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居此,更今名。明嘉靖三十二年火,四十三年重建。” 連江的衣錦坊,在縣城資壽鋪大街上。為林龜年、林淮宗中進士,于明宣德二年建造。科甲傳芳,“衣錦還鄉”,建坊旌之,這在昔時連江十分盛行。譬如,“世美坊”“聯英坊”“起鳳坊”“濟美坊”“登龍坊”“登俊坊”等,皆此類性質相同的牌坊,數量甚多,可惜保留至今的極少。 文筆山 連江城關往西南方問仰望,一座“形如筆卓,高逾諸峰”的山峰,便是文筆山主峰。《福州府志》云:“卓立高千余仞,甲于諸峰。”春天,常被薄云籠罩,猶如夢幻般神秘,難見真容。此番景致為“文筆生煙”,被譽為鰲江十二景之一。山上還留有“洞天”“風仙”等摩崖石刻。 福州市往東南向約百里,近海,有一座與王埔山對峙的筆架形山脈,叫文筆山,又曰壺江山。山上有一巨石,指推可動,用極力推則屹然不動。除此,沒有其他景致,只是山名文雅而已。居此山下的人家多從事漁業生產,家門口臨閩江,面對江中雙龜嶼。 山與峰,有時不好區分。除了文筆山,還有叫“文筆峰”的存在。福州大帽山,又名古靈山,千峰奇峻。其中,文筆峰特別峭拔,宋陳襄居此。山腰有石室,曰羅漢洞,一股甘泉從西南角涌出。又有月山巖、碧玉潭、蟠龍石等名勝。據《閩都記》記載,昔閩縣西集里,有色如青瑯玕的三尖峰的山,曰三瑯峰。“三峰尖秀,形如筆架,又名文筆峰。”“其傍諸山有石鼓、石壁、岱頂,皆奇勝。” 《福州府志》云:“在屏南十都鼓山,又名文筆峰。有龍漈巖,高數丈,飛瀑如簾,波行九曲,到村合流。”又云:“在羅源簾山中有文筆峰和筆架山”,是簾山八景中兩景。 鳳凰山 連江玉泉山的西峰曰白塔嶺,北峰曰鳳凰山。山上植被豐茂,林木葳蕤。兩峰間流出一清泉,色澄味甘,人稱“玉泉”。吳孔锜詩云:“鳴泉出澗潔而瑩,盡日鏘鏘解珮聲。絕俗不須頻洗耳,試聽余響自心清。”其實,在連江保安里,還真有一座形似鳳凰的山脈,故名鳳凰山,《閩都記》有此記述。 福州市西郊有座狀似雙翼張拱之山,即鳳凰山。山巔有五代閩立廟。山下有鳳凰橋和香巖寺,寺前有亭憩行者,寺西筑有名曰“高風”的舊臺,為元貢師泰筑。寺臺己圮,只留遺跡。 在昔時閩清二都境內,有一座勢如鳳凰展翼的大山,叫鳳凰山。風景秀美的鳳凰山是閩清名勝。 屏南縣的鳳凰山,在東北部升平坊。宋時,有陳祥道三兄弟在山上的起傅巖居住。 長樂的鳳凰山,距城關東南約50里。山上多靈勝,有歸云洞、曾公巖、香爐峰、望海亭、天池。唐黃滔詩云:“系馬松間不忍歸,數巡香茗一枰棋。擬登絕頂留人宿,猶待滄溟月滿時。” 仙塔街 福州由旗汛口向南,橫穿津泰路之前一段繁華街道,叫仙塔街。昔日人往白塔,即報恩定光多寶塔(俗稱仙塔),取道于此是條捷徑。大小王府就在此街左側,還有駐軍蒙古營駐地。法海寺,也在通往白塔的路邊,它緊靠風景名勝于山。 連江縣城有一條仙塔街。它在縣西鋪,也與一座塔有關。街北端,唐大中三年建“護國天王寺”,寺旁建“竹林石塔”(俗稱仙塔)二層,石刻精致。嘉靖十九年造城,寺田被賣,古寺漸廢,只留下二層石塔,以及因塔而得名的一條短短的街道。 雙髻峰 連江的雙髻峰,在岐兜。“其頂木石攢簇,兩峰若簪花之髻。”《連江縣志》僅此寥寥數語加以描述。其實,岐兜身處“岐兜山”,而“雙髻峰”又說是五峰山的“五峰之一”,令人費解。 更有意思的是,在昔時二十六都定海竟然也有座“雙髻峰”。對此,《連江縣志》沒多寫幾個字了,真是惜墨如金!倒是《連江文史·2021》中有這樣的描述:位于定海城東北,因山峰堆翠形如女人頭上的螺髻,故名。地勢陡峭,巍峨壯觀,有小道可登臨。半山腰雙兜樹下有“五忠烈”墓葬遺址,山下有人稱“海門天險”的老虎巖,雙髻谷間有戰備期間修的逶迤戰道。 離福清市區50里,有座雙髻山。山巔有高約7米且四面如削的石壇。宋乾道二年,石壇遭雷劈成雙髻,故名。它的近旁有自鳴石、日靈峰、雪峰和鷓鴣峰等,還有瀑布、草堂、白澤巖,組成名勝景區。劉克莊有詩句贊曰:“松氣滿山涼似雨,海聲中夜近如雷。擬披醉發橫簫去,只寄鄉書與劍回。” 長樂弦歌里,有座絕頂兩石并峙如髻的雙髻峰,亦名屏山。山田中聳立有高數丈的文筆山最為奇特。還有時思巖、御笏山、鶴峰等景致,日夜伴隨著雙髻峰。 舊時侯官縣萬山北部的二十四都,小箬溪源頭,還有座雙髻峰。山形險峻,山中出溫泉,建有湯院。宋蘇軾、曾鞏、程師孟、蔣之奇、李綱曾憩此,并留題。宋黃榦《雙髻峰》詩云:“萬山環立兩山高,伯仲塤箎風味多。軒冕直能驚俗子,釆薇千古不消磨。” 金雞山 連江縣的金雞山在文筆山南。“相傳山石出聲,剖之,見金雞飛出。”美麗的傳說傳了一代又代,卻不見金雞飛回,但金雞山卻真實存在。 福州市晉安區著名景點之一金雞山,相傳秦時望氣者謂其有金雞之祥,遂斫其山脊,成徑路,曰“雞公衕”。林鴻《曉登金雞山》詩云:“劍客無所歡,登高眺清曙。于時值搖落,況乃朋游阻。關河一千里,飛雁杳難度。積水明秋空,蒼山落寒楚。荒涼誰問俗,慷慨即懷古。長嘯歸去來,余意在蘭杜。” 長樂的金雞山,在賓賢里的石臺山西向,以形似名,中有白鹿洞。 東湖 福州西湖,聞名遐邇。其實,開挖西湖同時,又另挖一湖,曰“東湖”。晉太守嚴高造人工湖目的是以納城東北諸山溪來水,以備旱澇。然而,宋慶歷中東湖漸淤塞,至淳熙間淪為農田,后城擴為民居,現空留名字而已。 連江縣邑北十里,于隋開皇十三年,義士林峣舍田浚湖,上納九溪之水,下灌北野、青塘、山下、白沙、浦下等七墩四萬余畝農田。這就是波光粼粼連江東湖。此后,圍繞占湖造田還是浚湖灌田的斗爭持續不斷。歷史上曾有不下三次大興土石而復湖,造斗門,建小橋,蓋橋亭,補湖閘,浚支塘,栽湖柳,筑湖堤,治占湖墾地者。屢塞屢修,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涌現出唐初縣令劉逵、宋知縣鞠仲謀等與民同心,興修水利,知湖復湖的縣官,民德之,立廟祀焉。可是,令劉鞠兩位先人料想不到的,若干年后,湖退田進,再田退屋進,東湖已名存實亡。 萬壽橋 福州橫跨閩江的大橋,名曰“萬壽橋”,亦名解放大橋。元大德七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29道,上翼以石欄,長約570米,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落成。岸南北各建一寺。“萬壽橋”三是當年學士馬祖常刻寫,并置橋右側。明天順年間和萬歷十六年兩次重修。 連江縣的萬壽橋,位于城西長汀坂上,由清知縣劉良璧于雍正五年建造。當然,規模與氣派,不可與福州萬壽橋相比,且建造時間也遲了很多。 化龍橋 連江境內有兩座“化龍橋”。其一,在縣城龍西鋪,俗名呼“魁龍橋”。其長寬各約5米,橋上建亭。宋紹興二十七年,由知縣上官瑞倡建。明嘉靖四十一年亭壞,隆慶間重建。后風摧毀又重建。此橋妙用之處是,知縣在橋亭上為歷科會試舉子餞行,祝他們乘龍飛升,仕途亨通。其二,在城東昔二十八都(《福州府志》說建在二十九都),宋淳祐七年,由陳政募修。化龍橋高約3米,寬約5米,下泄二道過水門。 長樂昔時也有兩座化龍橋。一,在方安里,宋嘉泰三年,由邑人劉震叔建。劉有慈悲之心,樂于善事,公益疏財。捐資興橋,是善舉,美舉。二,在二十一都壩頭,亦稱“化鱗橋”。 通濟橋 通濟橋,好名稱。福州地區冠名者多達三處。 連江通濟橋,又叫江南橋。顧名思義,于城南門之外,橫跨滾滾鰲江。宋政和四年,僧真覺募七年捐,才湊起建橋費用。橋長約170米,寬約5米,高約10米,梁18架,水門16道。歷經百年,終為水毀。后幾經興廢,幾易石木,幾改梁道,終在乾隆六年,知縣于沛倡修并訖功。繼后,又多次改建,釆用鋼筋水泥,運用現代橋梁技術,使之煥發生機,舊貌換新顏,上可通汽車站,下可過船舶,通達天下。 福州府城外南部,舊十二都,建有一座“通濟橋”。 屏南在小樟村東溪流之上架設一座通濟橋,橋上有亭。 雙溪 連江的雙溪,據《連江縣志》記載:發源羅源飛仙巖,至梅溪里落入長磹,而后進入連界瀾水,曲折下趨,且分細流至仁賢里仁坂,與后溪匯合。這段流域,稱雙溪。雙溪下接朱公溪,最終匯流于潘渡。 永泰縣的雙溪,即西溪與南溪,在縣城前匯流,注入大樟溪。雙溪皆發源于該縣西北部山區,一路險峻不斷,急湍,過灘,驚濤,緩流。抵縣治時,已過數十灘。有詩為證:“千盤鳥道接云平,萬疊驚濤下太清。向午不曾窺日影,隆冬猶自怯灘聲。危峰一半天邊落,短棹終朝石上行。莫是巴東三峽里,斷腸亦有夜猿鳴。” 香爐峰 連江的香爐峰,在縣北保安里。《福州府志》記載:“峰頂狀如香爐。”《九域志》云:“邑人章壽學道于此得仙,有爐尚存。”稱為“第七十一福地”。有章仙峰、磨劍石、煉丹井、掃壇竹、石棋盤、童井等奇勝。 長樂的香爐峰在靈峰山中,絕頂有望海亭。在方樂里,又有一山,叫爐峰山,“形若香爐,一名爐煙山。有鸛石、飛來石”。 福清市的香爐峰,在市西南黃檗山中。該山有十二峰,香爐是其中一峰。山中有九龍潭,乳香出石罅間,還有三石洞。 福州的鼓山、旗山都有香爐峰。(鄭壽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