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埔前村:“拉”響鄉村振興曲
2023-08-14 08:32:40?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鄭夢婷 我來說兩句 |
村民在制作線面。 線面以其“絲細如發、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聞名,而福州線面又以閩侯縣埔前村的手工線面最為有名。 800多年來,“靠線面吃線面”成了埔前村人的真實生活寫照。那么,傳統線面產業是如何在時代更迭中“拉”響鄉村振興曲?埔前村形成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埔前模式”。去年,該村線面年產量達1000多萬斤,線面產業年產值超1億元。 合作社+企業+農戶構建完整產業鏈 埔前村位于荊溪鎮關源里片區,這里是福州地區著名的線面產地,福州市場中三分之一的線面都產自這里。 埔前村則是關源里片區“線面大村”,全村有近兩百戶人家以制作線面為生。村里線面生產以夫妻合作的家庭作坊為主,每戶家庭平均一天可制作200斤至250斤線面,年收入約25萬元。 線面制作工藝復雜,從面粉變成一根根細面,需要花費近10小時,需經過和面、揉條、串面、牽面、拉面、日曬、挽面等20道環節。為此,制面村民的一天,始于每日凌晨2時。 “晾曬線面,要充分掌握含水量,保留15%為分水嶺,即便沒有儀器,手藝人憑借經驗也可熟練把握。我們村從事線面制作的村民工齡至少都有20年。”埔前村黨支部書記鄭成林告訴記者,這些線面技藝最早源自宋代,加上優質山泉水的加持,才有埔前線面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等特點。 手工線面的制作要靠天吃飯,晾曬要挑天氣,十分講究適宜的溫度與濕度,一年算下來,總生產天數僅230天左右。對此,埔前村兩委于去年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模式,成立了閩侯縣閩食福農業專業合作社,并在村集體入股的福州天一佑嶼公司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室內線面加工標準廠房,在保障衛生的同時,下雨天也能生產加工線面。 “合作社的出現,豐富了線面的銷售渠道,讓每戶村民每月增收約3000元。”鄭成林說,通過不斷轉型,村里的線面產業由作坊式、家庭式逐步轉變為“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并形成集原料供應、產品研發、制作加工、文創融合、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大秋”通過抖音直播間推銷線面。 村委會打造的“閩食福”品牌以及文創產品。 IP形象+專屬歌曲打響“村面”品牌 線面也叫福面。“線”在福州話中與“壽”諧音,所以也被人稱為“長壽面”,這也與中國傳統的“福壽文化”息息相關。 鄭成林介紹,埔前村是個長壽村,村里80歲以上老人75位,其中90歲以上25位。在去年的重陽節活動上,他們圍繞“福”文化這一主線,做起了文章——由埔前村兩委參與設計的原創線面IP“宋朝小面匠‘阿福’”首度亮相。 “‘阿福’以質樸的中國藍(遠山藍)為主色調,身著藍衫、藍帽、白圍裙和紅腰帶,以線面的白色為配色,以系線面的紅線顏色來點睛,整體展現出埔前村人強大的文化自信。”鄭成林說,當天還展示了小面匠系列文創產品,如公仔手辦、抱枕、胸針等。此次活動打響了埔前線面“福壽文化”的品牌屬性,并邁出地方產品變地方品牌的第一步。 緊接著,埔前村兩委又尋求駐地福州英華職業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和廈門大學福州校友會高校分會的幫助,策劃出原創歌曲《埔前線面情》。為使歌詞創作更具地方性,主創團隊查閱大量文獻、視頻;另一方面,鄭成林和不少埔前村老人紛紛寫下關于村里的線面歷史及回憶,這才有了歌詞中制面始祖九天玄女“金梭玉帛”“牽絲如縷”的傳說。加上歌曲采用中式現代的音樂風格,這首歌唱響唱靚了埔前線面及當地的人文風光。
村內有不少保存良好的老厝。 郊游埔前+必吃線面推出文旅新亮點 在村內一處名為“大秋小秋的院子”的老宅里,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一對來自閩侯廷坪鄉的姐妹花“大秋”“小秋”通過抖音直播間推銷線面。而她們正是埔前村推動“郊游埔前,必吃線面”文旅品牌的重要一環。 “大秋”鄭秋萍告訴記者,3年前,她和妹妹“小秋”作為抖音鄉村游推廣的主播與埔前結緣,并在鄭成林撮合下長期駐村。通過對埔前線面的深入了解和交流互動技巧,姐妹倆使得每晚直播間里駐留網友達近千人,可售出近600斤線面,回購率特別高,并近乎零差評。 白天拍攝村內風光,晚上開展直播帶貨,姐妹倆為埔前帶來了一波又一波流量。經姐妹倆拋磚引玉,也吸引來了更多的直播團隊,紛紛與埔前線面聯名注冊產品品牌,將線面銷往全國各地。 “通過訂單,我們發現埔前線面的買家,逐漸從單一的省內買家,擴容為包括上海、河北、四川、新疆等不常食線面地區在內的買家。”鄭成林說,目前,合作社、公司根據不同消費人群注冊了“侃哥線面”“閩食福”“福乾里”三個品牌商標。其中,“閩食福”重點以“埔前線面,福州禮物”等伴手禮為方向,“福乾里”則以校地合作形式,研發推出新品七彩線面、六福線面和方便線面等,主攻年輕化市場。 同時,埔前村借助位于福州半小時生活圈的便利,招商入駐了一批文旅項目,比如青蛙與羊露營基地、山地越野、真人CS、陳鋒師兄農場等,已有初步流量。 鄭成林介紹,他們還計劃將村內閑置多年的舊民居改造成集文化展示、線面展銷、創業創新、文創研發、線面體驗、直播生態、游客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文化服務空間;利用村內原學校,串聯線面工廠、露營民宿、線面體驗和自然景觀等,打造集線面生產、科普教育和觀光旅游的“產學研游”一體化示范基地。此外,IP“宋朝小面匠‘阿福’”的系列故事及線面文化鄉愁故事演出也在醞釀中。 埔前村航拍圖。 交通小貼士 福州市區—三環高速—京臺高速甘蔗互通—112縣道—埔前村。 |
相關閱讀:
- [08-10] 閩侯志愿服務隊 馳援涿州災后重建
- [08-08] 從“千萬工程”經驗探尋和美鄉村密碼閩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繪制村美人和共富新畫卷
- [08-08] 小村有驛站 點亮新生活——探訪閩侯井下村殘疾人輔助就業中心放星驛站
- [07-29] 閩侯:清溜方保暢通 公路人奮戰在一線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