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執“綠”為筆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3-08-09 08:54:12?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游客參觀蓋洋鄉土文化展示館。(蓋洋鄉供圖) 山川如黛、水似碧玉、魚翔淺底、萬物爭榮……放眼永陽大地,一派生機盎然、沃野皆綠的景象。綠色,來自于大自然的饋贈,更源自于永泰縣久久為功的潛心守護。如今,一篇篇“借綠生金”的故事正在永泰不斷上演,共同織就一幅“農業有干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盼頭”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 以“綠”為底 大山深處茶飄香 清晨,一場細雨過后,洑口鄉紫山村白霧縹緲,山巒若隱若現,與碧綠的茶山連成一片。驅車駛過蜿蜒的山路,記者來到永泰縣海拔最高的茶園——紫山天茗千畝高優紅茶示范基地時,負責人李國來正在茶園忙碌。 “眼下正是茶園管護的關鍵時期,及時施肥可以補充樹體養分,促進茶樹的生長,提高夏茶的品質和產量。”自2009年返鄉后,李國來已在這片茶園辛勤耕耘了14年。 李國來是一名退役軍人,后來轉業前往武夷山經商,結識了許多茶商,因此開始了與茶葉的緣分,而家鄉的好生態是促使他回鄉種茶的最本質原因。 “高山云霧出好茶,紫山村海拔高,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這些自然環境特別符合茶葉種植的條件。”李國來說,經過多年努力,他打造了自主品牌“紫山天茗”,培育有紅茶中的“金玫瑰”和“金牡丹”等名優品種,年產茶青1萬公斤、茶干2500余公斤,產值超1000萬元。茶園還被列為正山堂茶青供應基地。 青山綠水逶迤去,生態富民入畫來。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李國來不忘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他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當地村民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村民種茶面積超300畝,村民年均增收超4萬元,好生態帶來的好效益正在紫山村不斷彰顯。 林下生金 生物技術變“閑”為寶 近日,在紅星鄉禮柄村川山香草谷的樹林下,一簇簇石斛纏繞在樹干上,種植空間錯落有致,樹下三三兩兩結隊的村民,正開展日常管護工作。昔日幽靜沉寂的森林,如今變得熱鬧起來。 5年前,川山香草谷負責人侯明香看中了禮柄村良好的生態,并在此承包山林種植石斛,如今已經初具規模。 “石斛被譽為‘仙草’‘植物黃金’,其長出的石斛花則更為珍貴,干花市場售價在每公斤10000元~16000元。”侯明香說,谷內的石斛都是自行人工育苗,在組培室內培育半年左右,即可綁扎在樹木表面開始自由生長,待到石斛的根系長出來后,還可以進行分株培育。 值得一提的是,川山香草谷是永泰唯一組培多肉的企業,企業采用自主研發的多肉組培技術,讓當地山林資源成為綠色“黃金屋”。引進上海福地多肉直播團隊,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海外市場,多肉產品年銷售額可達1000萬元。 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一座座“沉睡”的森林正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禮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在燊表示,目前川山香草谷通過“科研院所+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與禮柄村黨支部共建,吸納村民就業,帶動村財年增收15萬元。 文旅興村 有“顏值”更有氣質 傳承文化根脈,賡續綿延鄉愁,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據統計,永泰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3個、省級傳統村落47個,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近年來,隨著永泰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老厝“活”起來、古村美起來。 眼下正是荷花粉白黛綠之時,蓋洋鄉三對厝的一池荷花迎來了許多拍照打卡的游客。這三座建于清代的老宅歷經189年風雨,庇護了一代代村民,如今又成為展現蓋洋歷史人文風貌、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平臺。 在三對厝內由復旦大學專業策展團隊打造的蓋洋鄉土文化展示館,一件件物品承載歷史,一幅幅圖片記錄進程,一處處實景濃縮記憶。通過“山居·安宅”“山居·耕植”“山居·有禮”三部分內容細致地展現了蓋洋高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精華。 “蓋洋鄉以政府主導、民間參與、高校合作的方式,不斷推動三對厝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累計投入660余萬元,為古厝建立起數字檔案,辦理了‘身份證’。”蓋洋鄉有關負責人表示,蓋洋鄉積極與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團隊開展合作,深入挖掘蓋洋高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精華,利用三對厝打造蓋洋歷史文書展示館、鄉土文化展示館。(葉欣童) |
相關閱讀:
- [08-06] 永泰農機專家奔赴一線 力促農業生產恢復“元氣”
- [08-05] 永泰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
- [08-03] 上下一心,全力以“復”——永泰公路中心快速開展災后重建工作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