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吉壁村借便民隧道打響“吉鮑”品牌
2023-07-28 10:03:36?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陳艷 我來說兩句 |
豐收季,鮑魚養殖戶們個個喜笑顏開。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包華攝 18年前,羅源縣碧里鄉吉壁村全體村民齊心協力,以“愚公開山”的精神打通了吉壁隧道,建成了福建省第一個村級公路,讓吉壁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羅源“吉鮑”聲名遠播。 18年后,這條飽含全村人期望的吉壁隧道即將迎來第二次“新生”——新的吉壁隧道預計將于8月末投入使用,屆時,將會給吉壁村帶來更大的變化。 兩度施工 托起鄉親致富夢 羅源碧里海邊,高聳的石頭山連綿起伏,橫亙海岸,山勢陡峭。石頭山背后就是吉壁村,吉壁村與山外世界的連接,都依靠著這條320米長的吉壁隧道。 日前,記者來到吉壁隧道擴改建工程施工現場,大型設備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抓緊時間對隧道內的墻壁進行襯砌工作。項目相關負責人蔡晟恩介紹,目前,該項目施工已進入尾聲。 “吉壁隧道總長320米,其中暗洞長300米,隧道為單洞雙車道,凈寬8.5米,凈高4.5米。目前隧道的路基已經基本完成,排水溝和路面平整部分正在進行施工,墻面的二次襯砌已經完成80%。”蔡晟恩表示,之前的隧道總寬5米,高3米,村民出行交通壓力很大。隧道擴建后,大型冷鮮車可以通過,能夠更加便捷地將吉壁村的鮑魚運到山外。 “隧道原本6月份竣工,但最近是鮑魚收獲期,為了保證養殖戶收獲的鮑魚能及時運出去,我們與鮑魚采收時間錯峰施工。我們每天早晨6點到晚上6點施工,晚上6點之后,養殖戶的鮑魚趁夜間氣溫較低時采收鮑魚,從隧道運出去。”蔡晟恩說。 “這條隧道徹底改變了吉壁。”吉壁村老支書林義水頗有感觸。據他介紹,吉壁村靠海吃海,祖祖輩輩都以打漁為生,過去,他們到鄉里、縣里只能坐船,或沿著陡峭狹窄的山路步行7公里到隔壁的濂澳村乘車進城,閉塞的交通,讓守著碧波萬頃的吉壁人一直過得很清苦。 要想富,先修路,2004年,林義水挑起了村支書的重擔,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他做了一個極有魄力的決定——打通吉壁嶺。2004年10月,吉壁隧道開挖,2006年3月,吉壁村公路(含隧道)通過了省市交通部門的驗收,成為福建省第一個村級公路。原本要步行一個半小時才能翻越的吉壁嶺,現在坐車橫穿只需5分鐘。 “當年的吉壁隧道,是靠著人工一鑿一鉆硬挖出來的,走進去就能看到鑿痕,后面考慮到安全問題,縣里還出資幫我們做了噴漿加固墻面,可我仍不放心。這些年,我養成了巡隧道的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把隧道里的石頭摸個遍,發現石頭有松動,就叫來工人用撬棍把石頭撬掉,再做加固。”林義水說,現在新的隧道又寬闊又敞亮,就像吉壁村村民的新生活一樣。 穩步發展 打造鮑魚“億元村” “隧道開通后,村里的變化可大了!”吉壁村養殖戶陳代森告訴記者,沒通隧道前,村里只有幾戶人養殖鮑魚。那時,鮑魚出村只能用輪船運到寧德、連江的碼頭卸貨,約5噸的鮑魚,需要1000多元的交通成本。有了隧道后,同樣的鮑魚交通成本減少了一半。 “是吉壁隧道讓我們走上了致富路!”在村中走訪時,村民們對這條隧道贊不絕口。記者了解到,吉壁村在2004年以前還是個以趕小海捕魚為主的漁村,如今,全村547戶中,有8成村民都在從事鮑魚養殖,養殖鮑魚160萬筐,年產值突破6億元,吉壁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破除了交通因素的制約,略顯“偏僻”的位置,反而成了吉壁鮑魚的稟賦所在。吉壁鮑魚養殖區位于羅源灣外,海域風大浪急,海水餌料豐富,吉壁鮑個大、肉緊、味鮮,在市場上打出了名氣。現在,“吉鮑”品牌在上海已成為免檢產品。 隨著近年來鮑魚行情的大好,村里養殖戶的腰包也鼓了起來,規模大的一年可以凈賺百萬元。鮑魚產業還為周邊1000多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了7個省份700多名外來務工者在此打工。從云南來吉壁村打工的盤金勇夫婦,主要從事鮑魚籠綁扎、鮑魚分苗與投喂飼料的工作,兩人每月的收入約有1.5萬元。 接力振興 春雁歸巢再逐夢 如今的吉壁村,村中各色小樓錯落有致。“這些樓房都是通了隧道之后建成的。”林義水告訴記者,村民們通過養殖鮑魚致富了,村里的小樓越來越多,很多村民都開起了小轎車,去城里買了房。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吉壁村也先后實施了村道、“飲水工程”、碼頭等工程,與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同時還完善了避風港的基礎設施,最多可停留800多艘漁船,在惡劣天氣下保障漁船安全。 “之前村里路不通,村里人娶媳婦都成了難事!外面的姑娘一聽說是吉壁的,都直搖頭。”林義水說,現在村里不僅人丁興旺,還走出19名研究生,其中不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重點院校的高材生。 吉壁村的發展,也吸引了許多在外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為鄉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陳代鋒就是回鄉創業青年的典型代表。在北大博士徐俊的帶領下,2019年,陳代鋒和幾名返鄉青年成立了福建省吉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互聯網+智慧農業”模式,線下線上同步拓展市場,打造出一條“普惠制”的鮑魚產業鏈,促進鮑魚產業一三產融合發展。 “我們把鮑魚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盡量留給村民。”陳代鋒說,電商團隊與養殖基地對接,減少多重中間商,可為養殖戶增收3%~5%。目前,公司正抓緊時間推進鮑魚分揀中心和加水中心的打造,預計年底就將正式運營。其中,分揀中心可助力上岸鮑魚按不同大小規格分揀,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產業收益,后者一次可儲存100噸鮑魚運輸時所需的冰水,確保鮑魚鮮活送達各個目的地。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劉其燚 黃佳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