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飄香——閩侯南嶼蘭堂陳氏宗祠
2023-07-19 18:10:26?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鄭夢婷 我來說兩句 |
祠堂外觀。 蘭堂陳氏宗祠位于福州閩侯南嶼里仁鋪,今南嶼鎮亭上里。一千多年以來,蘭堂陳氏名賢以品行德業詮釋蘭性高潔,以飄香翰墨延續詩禮族風。作為一方歷史的有形載體,蘭堂陳氏宗祠的建筑之中,蘊含了一個家族的傳統與文化。它不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蘭堂陳氏后裔,其流風余韻也影響著當地的社會風氣。 宗祠內匾額眾多。 歷史悠遠 廟貌巍敞 宋大中祥符三年至天禧四年間(1010—1020年),陳氏家族籌資在南嶼里仁鋪蜆江之濱,興建陳氏家廟,面積300多平方米。《蘭堂陳氏族譜·蘭堂陳氏大事記》載,“清順治八年(1651年),于家廟原址改建宗祠”。同治四年(1865年),吳之穎曾作“蘭堂陳氏重修譜序”,“先是蘭堂之宗祠嘗隳矣,先生獨鳩率重建于十五季以前,迄今廟貌巍敞,歲時以奉祭合食,因使婉孌者聚鼓篋于其塾,甚曠典也”。1964年,宗祠被南嶼公社拆除改建為文化宮,后年久失修。2007年,陳氏族人在原址重建宗祠。 復建的陳氏宗祠規模宏敞,呈明清建筑風格。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28平方米,建筑面積1128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540平方米,聚奎書院面積288平方米,祖馬廳(文昌閣)面積300平方米,四面風火高墻。門前祠埕寬闊,由青石板鋪就,大門口青石雙獅守門。大廳中雕梁畫棟、鎏金溢彩,“進士”和“文魁”等匾額高掛,展現陳氏家族教育成就與令人艷羨的榮譽。 祠堂內景。 簪纓蟬聯 科甲盈門 論蘭堂陳氏族史,不得不先說陳樞。陳樞系蘭堂陳氏始祖,歷官宣教郎等職。平生淡薄,鐘于山水。其人卜居南嶼,臨江建宅。因喜蘭性高潔清幽,遂于廳堂、庭園種植蘭花,以蘭明志,久之以“蘭堂”為堂號。其后,陳氏家族也以蘭育人,世代子孫述祖德不忘。 蘭堂陳氏簪纓蟬聯,科甲盈門。宗祠中有一楹聯云:“一門雙理學;三代世聯芳。”聯句述及蘭堂陳氏家族學術影響,也強調著族人的科舉成就。 陳易則(字簡之),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進士,終秘書省校書郎,是南嶼地區第一位進士;陳清(字晦之),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士,歷官蘄州司理、惠州歸善令、秘書監官等職,是南嶼地區第二位進士;陳侁(字俊之),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官江州德安縣主簿等職;陳肅(字雍之),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進士,官石城縣知縣等職;陳長方(字齊之),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曾任宣教郎、江陰軍事教授等職。 明代,蘭堂陳氏科舉成就亦盛,“兄弟聯捷、父子同登、科名彪炳、不可勝紀”。南嶼水西林氏、工部侍郎林如楚曾贊陳氏云:“其先代文章與余家頡頏,而門風家法,尤嚆矢一時。余大父百歲翁,每示余嘖嘖道之。” 陳氏二十四世孫陳淮、陳淵兩兄弟同登明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黃文琳榜舉人,二十五世孫陳德懋(陳淮長子)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登辛酉科張變榜舉人,二十六世孫陳鳳儀(德懋長子)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選貢第一,由此,贏得“三代世聯芳”之美譽。 陳德懋被譽“學識卓著,精詣《春秋》”,曾在浙江等地任教職。《福州府志》載,陳德懋平生善講解于經書要旨,“多獨詣嘗集諸生于齋舍督課業、察勤惰,至丙夜不輟。而賑貧卻魄多,士咸相慶以為得師”。其子陳鳳儀得父親和祖父傳授,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舉,獲“選貢”第一,授廣東新會訓導,后調山東觀城教諭,平生“精《春秋》學,名冠一時”,學問、為人“為縉紳士子所欽服”。此即為陳氏“一門雙理學”之由來。 聚奎書院。 聚奎書院 澤被后人 蘭堂陳氏后裔、著名詩人陳子波曾撰聯“木有本水有源溯系紹蘭堂門旌宣教;嶼之南橋之北建祠居蜆渚院創聚奎”。上聯含義如前文所述,下聯則點出祠堂的文教建筑——聚奎書院。 古代家族多重視子孫教育,他們擇址以建書院,又延請名師,從而使后人“學優登仕”,從而光宗耀祖。書院的存在,也從另一方面體現陳氏家族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在書院中,家族成員通過讀圣賢書、行君子禮,使族中上下老小皆能和睦相處,達到增強家族內部凝聚力作用。聚奎書院通過培育子弟,最終也提高了家族的地位與聲望。 宋初南嶼,陳氏為當地望族。“時水西林氏,鳳池張氏未成氣候,唐、宋、葉、劉諸姓尚未遷入南嶼”(陳茂華、林豪生《聚奎書院往事今生》)。南嶼在侯官縣地位突出,為侯官重鎮,地跨五芝鄉、修仁鄉、西孝悌鄉等十個里。《侯官鄉土志》記載:“南嶼不下二千余戶,為本境之第一巨鄉也。鄉之中,市肆二百余間,百貨備陳,略稱完備。”蘭堂陳氏聚居該地商貿中心,書院不但為家族培育英才,還陶冶了整個社會環境與風氣。 千年來,蘭堂陳氏家族開枝散葉,后裔分居福州、寧德及港澳臺地區與國外各地,人口難以計數。后起之秀亦追步先賢,以功業與社會貢獻不斷續寫蘭堂陳氏家族新的篇章。蘭堂陳氏宗祠不僅是蘭堂陳氏后裔舉行姓氏文化活動的地方,如今也是海內外宗親聯誼的橋梁和尋根問祖的窗口。 陳氏族人還致力于修譜事業,注重家族歷史宣傳,如重修《蘭堂陳氏族譜》、編寫《蘭堂史話》等書、整理蘭堂陳氏族史等。他們挖掘族中歷史人物資料,撰寫文章,公諸世人。而族中子弟亦奉此為“讀本”,學習先人道德、品質,傳承家族中的優良傳統。 閩都文化 書寫閩都宗祠 振興鄉村文化 宗祠是生長在大地上的“植物”,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血脈、遷徙與發展。它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是以建筑形式存在的一部部家國歷史。 |
相關閱讀:
- [07-10] 閩侯奧萊項目正式復工 將按照三個批次開展工作
- [07-03] 宜居 宜業 宜游 閩侯祥謙鎮崛起“山水產城”
- [06-27] 閩侯新塘村推行“數字化積分制” 線下文明攢積分線上兌物揚新風
- [06-21] 閩侯公路:游園會讓安全宣傳更加喜聞樂見、寓教于樂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