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創新傳統村落保護模式,突出三大特色
2023-07-12 09:12:10?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永泰縣大喜村。林雙偉 攝 黃墻青瓦、荷風送香、蛙鳴陣陣、孩童嬉戲,步步皆景……7月的永泰,古香古色的傳統村落大美畫卷徐徐展開。 目前,永泰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3個、省級傳統村落47個,數量均居全省首位。2022年,永泰全面啟動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突出生態、文化、旅游三大特色,高標準編制相關規劃文本,形成以嵩口、同安、梧桐三個片區為核心,輻射帶動全縣保護利用的工作格局。 活化利用 古民居留住鄉愁 位于大樟溪畔的嵩口鎮是目前福州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隨著古鎮活化的不斷深入,近期鎮上又有一座老宅完成更新改造,以永泰李梅文化體驗中心的形式對外開放。 走進改造一新的老宅,你肯定想不到,它的前身是一棟幾近倒塌的木構祖屋,僅剩一隅廚房保留使用。經過修繕,新舊特色融合,老宅煥發新生。 負責改造設計和運營這座古民居的是鄉建人石浩男和謝方玲夫婦。過去的9年里,他們的身影始終活躍在嵩口古鎮活化、鄉村振興第一線。“我們希望能夠在外來文化和本地文化中間找到平衡點,打造一個自然而緩慢的溫暖古鎮。”謝方玲說。 其實,在保護改造的最初階段,嵩口鎮就明確了一件事——原住民決不能離場,這一觀念也延續至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是鄉村文化復興的關鍵。為此,我們持續聘請閩臺鄉建團隊扎根嵩口,將嵩口作為傳統村落‘活化’的試驗田。”嵩口鎮有關負責人說。 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嵩口鎮修復了163座明清古建筑,有序恢復古鎮趕坪、肥獅、藤編、武術等文化元素,咖啡館、書店、電影院等現代功能也在古建筑中扎根,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自然衣、傳統魂、現代骨”的“嵩口模式”。 把整治村莊和經營村莊結合起來,沉睡的鄉村資源被喚醒。目前,通過以政府為主體,協調古厝租賃、托管、補助和房屋使用權置換等活化方式,嵩口鎮已完成35座古民居的租用流轉,完成成厚莊、張元幹故居等9座古民居的托管,補助龍口厝、和也厝等6座古民居的修繕。 新舊結合 永泰莊寨享譽世界 古村落的保護、開發、活化,不僅留住老百姓的鄉愁,也為古村落的發展按下“加速鍵”。這一點在永泰莊寨的保護和開發上同樣可見一斑。 莊寨是永泰傳統村落獨有建筑,被譽為“明清時期南方民居建筑的奇葩、農耕社會家族聚落生存的記憶”,現存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莊寨就有98座。2015年9月,永泰成立古村落古莊寨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還依托宗親力量創建莊寨保護與發展中心,下設38個理事會,由村民代表主持,陸續撬動2000萬元民間資本用于莊寨保護和修繕。 從最初的搶救性保護30座瀕危的莊寨,防止房屋不塌不倒,到近兩年莊寨的活化使用,莊寨酒店、研究基地、婚慶基地等新興業態的出現,永泰的古莊寨真正活起來了。 白云鄉北山村的北山寨變身為永泰第一家莊寨酒店;同安鎮的愛荊莊布置展室,承辦紅色文化展覽;不遠處的仁和莊繼續承擔鄉村社區教化職能,打造仁和書院……“新”“舊”結合之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莊寨保護和發展的隊伍。通過科學的活化,沉寂多年的莊寨展現全新面孔。 如今,永泰莊寨的名聲享譽國內外,永泰莊寨建筑群獲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荊莊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黃氏“父子三莊寨”入選世界文物觀察名錄,北山寨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案例解讀》。 破解難題 打造共同富裕樣板 傳統村落古建筑和古民居點多面廣,活化保護利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哪來?產權如何認定?這兩大長期困擾傳統村落保護的難題,在永泰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步找到化解途徑。 針對過去農村三資家底不清楚、交易不規范、價格不透明等問題,永泰出臺《農村產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工作機制》等文件,規范農村產權流轉程序,形成農村資源流轉變資產、資產交易變資金的閉環交易鏈,實現農村三資流轉的可持續發展。 在各項政策支持下,位于東湖尖山腳下的大喜村開啟“整村運營”模式。“我們引入運營團隊進行整村策劃運營,成立大喜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將村里的土地、林地、房屋等閑置資源作為公司股本,并保證全體村民均在村集體公司占有同等比例的股份,探索實施由企業出資、村集體公司出資源、第三方公司運營的模式。”大喜村黨支部書記黃時杰說,該村已引入在野集團、鷴來谷文化有限公司、小海貍文化公司、鹿森書院等一批文旅企業入駐,2022年村財收入達50萬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永陽大地發生的深刻變化,離不開源源不斷的財政政策和資金保障。近3年,永泰通過平臺搭建并利用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傳統村落5.8億元,不僅支持農村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等“硬改造”,亦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農村文化振興等“軟實力”。 留住鄉愁,創新發展,永泰通過一個個項目的撬動,對古村落采取整體或連片保護的同時,活化善用,不僅為現代人提供一個寄托鄉愁的桃源秘境,也打造出一個共同富裕的“永泰樣板”。(葉欣童) |
相關閱讀:
- [07-08] 首場“永泰細茶”產品發布會舉行
- [07-06] 永泰:唱響綠色經濟發展“重頭戲”
- [07-03] 永泰仁里村留住傳統技藝賦能鄉村振興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