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禮樂“二陳”為峰
2023-07-06 11:18:11?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陳巧玲 我來說兩句 |
陳祥道、陳旸紀念館主建筑。 閩清古稱“梅邑”,是一座有著1100多年建縣歷史的古城。孕育千年的禮樂文化,一直是梅邑不曾割斷的歷史傳承文脈,成為這座古城的文化之魂。 北宋閩清籍陳祥道所著《禮書》、陳旸所著《樂書》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禮樂文化文獻之一,代表了我國古代南方禮樂文化的兩座高峰。兩部著作以傳承傳統的儒家學說和優秀的禮樂文化而光耀青史。 近年來,閩清縣陳祥道、陳旸文化研究會收集、整理了有關陳旸的民間故事,匯編成《陳旸傳說》,并以民間文學類別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助力閩清傳承發展“二陳”禮樂文化,打造“禮樂文化之都”名片。 “二陳”所著的《禮書》《樂書》。 陳祥道、陳旸雕像。 “二陳”雙賢 禮樂同輝 北宋時期,閩清漈上(今閩清縣云龍鄉際上村)出了兩位名人——陳祥道、陳旸兩兄弟。二人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他們推制、深研上古禮祀樂制度,并著書立說,成就斐然。 陳祥道25歲高中進士,但仕途并不順利,也正因為如此,才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潛心著書。據《閩書英舊志·陳祥道傳》載:“嘗著《禮書》一百五十卷,近臣以聞,哲宗詔尚書給筆禮抄錄”。“近臣”指范祖禹,他曾協助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他將陳祥道著《禮書》之事告訴皇帝哲宗,哲宗下詔“給筆禮抄錄。”范祖禹評價《禮書》說:“用意專精求之,諸儒未見其比。”陳祥道也因《禮書》而受賞識,官至太常博士。 閩清縣陳祥道、陳旸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梅旺告訴記者,陳祥道撰寫《禮書》時,已經收集了不少關于“樂”的文獻資料,但由于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便鼓勵比自己小24歲的四弟陳旸繼續完成未竟之事。 陳旸27歲登“賢良科”進士,世稱“陳賢良”。他勤政勤學,終不負仲兄陳祥道囑托,著成《樂書》二百卷。 史料記載,陳祥道的《禮書》對《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經傳做了系統的整理與總結,不僅全面介紹了古代上層社會的典章、制度、禮節,還對禮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和意義做了說明。《禮書》注重講求“禮”的質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制約作用,構成了古代倫理學的核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清乾隆年間《禮書》被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后亦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陳旸所著《樂書》詳盡說明了雅樂、俗樂、胡樂及樂器,并附插圖540幅。該書淵博宏大,對當時的中外音樂資料幾乎無所不包,尤其可貴的是收錄了許多民間及外來的音樂資料。《樂書》最有價值、彌足珍貴的部分是“樂器繪圖加說明”,因為許多現今已失傳的樂器可在《樂書》中找到記載。 與《禮書》一樣,《樂書》在清乾隆年間被收入欽定《四庫全書》,亦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游客參觀陳祥道、陳旸紀念館。 陳祥道、陳旸紀念館陳列編鐘古樂器。 兩部巨著影響深遠 《樂書》與《禮書》相呼應相配合,構成了“二陳禮樂文化”。兩部巨著分別是宋代禮樂文化水平最高的專著之一,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鮮明的特征,即倫理精神和藝術精神。 專家學者研究認為,陳祥道的《禮書》與北宋司馬光的《書儀》、南宋朱熹的《禮書儀經傳》共同代表了宋代禮學的最高研究水平。朱熹非常推崇陳祥道的《禮書》,他在湖南的長沙舉辦岳麓書院時,訂立“學規”,把陳祥道一百五十卷《禮書》列為學生的必修課程。《禮書》對朱熹提出理學理論“三綱五常”有著直接的影響。 陳旸的《樂書》則創造了多個“第一”,正因為這部巨著是世界上第一部音樂和表演藝術百科全書,陳旸被后人尊稱為“樂圣”,他對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學的發展都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稱得上是北宋時期“世界樂學第一人”。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馮潔軒教授評價:“檢閱陳旸《樂書》,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國兩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儒家的藝術觀、音樂思想。即使歷代《樂書》基本失傳,我們也不難通過陳旸《樂書》的章節安排和內容而略知它們的大概面貌。就這點而言,陳旸《樂書》是一個可供學者解剖、分析、研究的典型,是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一株完整的標本。” 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廖輔叔在1964年編著的《中國古代音樂簡史》中評價陳旸:“他給我們留下了一部經過整理的音樂百科全書式的紀念碑性著作。” 歷史文脈千年傳承 “二陳”不僅為古代禮樂制度建設和禮樂文化傳承作出卓越貢獻,而且他們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生疾苦,為家鄉做了許多好事。 在閩清,流傳著許多有關陳旸的民間故事,如《陳賢良與皇帝辯寶》《賢良陂》《陳賢良拜石得泉》等。經收集、整理,閩清縣陳祥道、陳旸文化研究會將這些民間故事,匯編成《陳旸傳說》。 閩清縣陳祥道、陳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世澤是陳旸二十九代裔孫,他長期參與“二陳禮樂文化”研究。他說:“《陳旸傳說》作為梅邑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閩清十分珍貴的文學遺產,也是深入研究‘二陳禮樂文化’的重要內容。將《陳旸傳說》申報市級非遺,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禮樂文化。” 一直以來,閩清縣對禮樂文化都非常重視。據《閩清縣志》記載,宋朝以來,在舊縣衙旁邊就建有“狀元坊”“賢良坊”“七進士坊”等,文廟后蓋有“二陳先生祠”。后因水患等故,“二陳先生祠”屢毀屢建,幾度搬遷,最終遷至閩清城關城南盤古之麓,也就是現在的“陳祥道、陳旸紀念堂”。 2001年9月,陳祥道、陳旸紀念堂竣工落成;2006年,閩清縣陳祥道、陳旸文化研究會成立,恢復春秋祭祀活動,重現梅邑燦爛的禮樂文化史跡勝地,彰顯閩清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二陳禮樂文化”的影響力持續凸顯。 近年來,閩清縣委縣政府實施禮樂文化“八個一”工程,積極推動“二陳禮樂文化”研究向詩詞、戲劇、小說等方面發展,舉辦了紀念陳旸誕辰950周年暨禮樂文化周活動、“二陳禮樂文化”征詩等活動,促成閩劇《樂圣陳旸》的成功創作,并在2021年第八屆福建藝術節獲得多項大獎。 此外,閩清縣還成立了閩清縣瓷鄉藝術團、閩清縣映山紅藝術團,編排編鐘樂舞等禮樂歌舞節目進行表演;成立九州禮樂文化傳播公司,專門從事閩清禮樂文化的宣傳推廣。 閩清禮樂文化是福文化和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樂閩清”是閩清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如今,閩清縣致力于“樂圣陳旸”“樂圣故里·中國閩清”文化IP品牌的打造,讓更多人了解“二陳禮樂文化”,傳播中華禮樂文明;致力于推動閩清禮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將閩清打造為“中國禮樂文化之鄉”,乃至“世界禮樂之都”。(記者 林春長 見習記者 劉露 通訊員 陳軍輝 許慶鳳 記者 石美祥)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