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流失、師資短缺、管理經驗不足……鄉村教育痛點如何破解?
2023-06-28 10:13:11?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陳艷 我來說兩句 |
蔡宗勝帶領永泰縣東洋中心小學學生開展勞技活動。(永泰縣教育局供圖) 福州市烏山小學教師到永泰大洋中心小學授課。(永泰縣教育局供圖) 永泰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穩步推進四項工作完成率達100% 記者近日從永泰縣教育局獲悉,永泰試點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已一年有余。目前,該縣學校全面線下對接、互訪、簽訂協議、制定實施方案等4項工作完成率達100%,并提出了147條個性化幫扶措施。 去年3月,福州市率先在全省啟動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永泰縣成為我市首個區域性整體提升幫扶試點,建立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采取“1+1”或“1+N”方式,由市屬36所學校對口幫扶永泰47所中小學校。一年多來,永泰縣扎實推進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不斷提升學校整體辦學質量和水平,逐步縮小城鄉、校際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鄉村教育的痛點? 在永泰,為破題而試點的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工作推進已有一年多,這項工作為永泰的中小學帶來了哪些變化?結對幫扶成效如何?連日來,記者陸續走訪多所學校,探尋鄉村教育痛點問題的破解之道。 為“小班”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 痛點:鄉村校生源流失、班小人少 破解之道:從德育入手,提供差異化的高質量教學 6月,在永泰縣白云鄉,鳳際小學的師生們迎來了暑假。在這所大山里的“微小學”中,去年9月開學時,僅有2名老師和5名學生。“鳳際小學是白云中心小學下屬的教學點,目前又有1名教師退休,5名學生中有3名學生已轉至其他學校。”鳳際小學教師林萬注說,再過3年,他也到了退休的年紀,到時候不知學校還能否保留。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鳳際小學的情況并非孤例。據永泰縣教育局統計,目前,該縣有約六成學生在縣城區中小學就讀,生源流失成為鄉村學校正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 對于此,東洋中心小學校長張禮春深有感觸。扎根鄉村20余年,張禮春經歷過在校學生達1000多人的高峰期,如今也為辦學效率低、教育成本高、學校難有辦學活力犯愁。 東洋中心小學距離城關50公里,算得上是永泰最偏遠的小學。困于路途遙遠,師資薄弱,該校如今僅剩100多名學生和16名教師。 去年,隨著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啟動,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與東洋中心小學達成結對幫扶,并派出副校長蔡宗勝前往支教。 “本以為在熟悉了大班教學后來教小班會更輕松,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蔡宗勝說,城市學校多為大班制教學,備課緊湊,但東洋中心小學每個班級只有10人~20人,班小,人均空間大;人少,人均資源多,因此要因地制宜,開展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 以蔡宗勝班上的三年級學生小夏為例。小夏來自多子女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爺爺奶奶忙于農活,小夏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專注度較弱,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在班上,像小夏這樣的學生不止一個。 了解情況后,蔡宗勝從德育入手——放學后,他騰出時間陪孩子們作業、聊天、玩耍;一有空就挨家挨戶去家訪,花很多心思引導鼓勵學生;每次從市區回到學校,他都會給孩子們帶糖果、文具等小禮物,培養孩子分享愛的能力;組織學生到農田里干活,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 堅持帶來了改變。小夏的奶奶告訴記者,如今小夏笑容多了,學習習慣更好了,成績也有了提高,家里人都感到特別欣慰。 “東洋中心小學的校徽圖案是在土地里生長的稻穗,蘊含著對農村孩子們的期待,希望他們能夠茁壯成長,順利成才,成為服務家鄉、服務新農村的一分子。”蔡宗勝說。 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不是單向“輸血”,鄉村校的特色優勢也能反哺城鎮學校,實現雙向融合、共享共用。目前,東洋中心小學正在著手打造城鄉學校共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有效彌補城區校園占地面積不足的短板,讓城里孩子來此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提升勞動實踐品質,感受鄉村之美。 為縣級教師送上“一攬子”幫扶 痛點:師資短缺、教師教學能力較弱 解決之道:結對幫扶,市區名優教師開展多學科傳幫帶 教育不僅是為學生立德樹人,面對高考競爭,縣級高中寄托著農村群眾對更優質教育的期盼,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是福建新高考的第三年,也是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年,我們在高三教研、集備方面都面臨著挑戰。”永泰縣城關中學校長蔡理穎告訴記者,好在從去年開始,城關中學就在市、縣教育局的牽頭下,對接了福州第八中學和市教育研究院,為辦學的薄弱項打開了突破口。 過去,永泰縣城關中學很少有機會能連接到省市重點學校,教研、集備形式單一,僅停留在教材的解讀,缺乏對大單元課程的理解應用,對于新教材的理解、新高三的備考倍感迷茫。 在結對幫扶之后,福州第八中學和市教育研究院第一時間對學校進行了全面調研與綜合評估,開展了從規劃到制度、從管理到教研、從送教到跟崗等的一攬子幫扶方案。 同時,永泰縣城關中學也派出了35名教師與八中達成三級結對,以“1名八中老師+1名城關中學老師+多名年輕教師”的形式,針對9個高考學科的教研、集備進行全面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城關中學地理老師王建林與福州教育研究院高中地理學科教研員鄭守德達成師徒結對。 “鄭老師曾在福州八中任教高三畢業班多年,還有多次參加省市級命題的經歷。一年來,我們開展了相互聽課、共同備課、同課異構等活動,充分發揮名優教師‘傳幫帶’的作用。”王建林說,通過結對幫扶,不僅搭建起了教師成長的平臺,還為教師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他也因此有機會在去年8月參與全省高三地理“開門考”命題。 城鄉學校的緊密交流,也彌補了縣域學校在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學科師資的短缺。對于此,與福州烏山小學達成結對幫扶的永泰縣大洋中心小學學生們感觸尤深。“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烏山小學的老師們還為我們帶來編程課、繪本課、心理衛生健康課等,非常新穎有趣,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認知。”該校六年級學生鄭晨楓說。 大洋中心小學語文教師余海燕也在兩校的交流互動中獲益匪淺。就在4月,烏山小學的老師們來校開展教學公開研討活動,其中,圍繞“學習任務群”針對性地開展講座,結合語文新課標重點內容,從課標設計理念到課堂操作方法,清晰明了地介紹了“學習任務群”的性質和特點。“我從中收獲了不少教學經驗和技巧,對于今后的教學工作有了更多的啟迪。” 在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工作的推動下,各校累計開展實地交流226場次、線上交流447場次、跟崗學習41人次、師資互派交流407人次;參與市級以上各項比賽獲獎71個,兩個研究項目分別榮獲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學校課題市級以上立項8個,教師業務能力與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為新建學校帶來百年老校“管理經” 痛點:新建校管理經驗不足、特色不顯 解決之道:跟隨老校學習,從制度建設、校園文化氛圍營造方面取經 由于城鎮化速度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鎮,城鎮新建學校正逐年增多。近年來,永泰縣累計投資4.83億元新建、改擴建閩江師專附屬永泰小學、城峰中心小學、實驗幼兒園分園、永泰一中旗山校區等16所中小學、幼兒園。 新開辦學校的工作千頭萬緒,尤其是在管理方面。“新建校如同一張白紙,一切都要從頭來過,在這個方面福州第十六中學給我們提供了百年老校的管理經驗。”永泰一中旗山校區校長許銀娥說,永泰一中旗山校區位于“城鄉結合部”,居民多從偏遠鄉鎮搬遷至此,教師隊伍素質也參差不齊,一半是原先農村進城招考的老教師,一半是新招進輪崗的年輕教師。 2021年9月,學校正式開始招生,起步之際,恰逢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永泰一中旗山校區因此與福州第十六中學結對。 新學校、新教師亟待學習成長,結對后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安排各年段長、班主任前去十六中跟崗學習。 “我們學習借鑒了十六中的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將教師自評、學生評價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而且不單純考評教師個人,還增加對集備組、教研組的考評。”許銀娥說,在學生管理方面,該校也采用了德育積分制,從班規、五項評比、作業、活動、小測等多方面公平細致反饋班級學生表現。 在結對幫扶的一年中,十六中對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視也影響了永泰一中旗山校區。這一點,許銀娥在上個月前往參加十六中第十屆班主任節時感觸尤為深刻。 “班主任節展示了該校班主任們的個性風采,為班主任頒發‘新銳獎’‘杰出獎’‘卓越獎’,營造了積極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為我校提升教育德育水平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許銀娥說。 同樣在培育學校特色品牌方面表現出色的還有閩江師專附屬永泰小學,該校充分利用與閩江師專附屬實驗小學結對幫扶的契機,打造“躬耕園”,弘揚耕讀文化,社團文化豐富,舞蹈隊、足球隊屢獲佳績。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僅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素質教育,同時也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過去一年,永泰縣參加市級以上各項比賽獲獎99個,其中榮獲全國一等獎2個、三等獎2個,37所學校被認定為市鄉村溫馨校園,3所學校被認定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 “一年多的對口幫扶收獲滿滿,進一步激發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潛能。”永泰縣教育局局長黃紹川表示,下一階段,永泰將緊抓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機遇,深入實施“優質學校、優質校長、優質教師”帶動工程,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推動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記者 葉欣童)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