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以茶為媒蹚出鄉村振興新路
2023-04-16 10:32:20? ?來源: 責任編輯:鄭正華 我來說兩句 |
茶農采茶忙。(永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茶山遙望與天連,薄霧如紗罩翠田,一壟壟茶樹,匯聚成一道道綠浪,茶農穿梭其間,手指上下翻飛,留下陣陣茶香……昨日,永泰縣第四屆春茶開采節在同安鎮占柄村盧峰茶葉基地舉行。 作為富民產業,茶產業一直是永泰縣重要特色產業之一,其中“永泰綠茶”頗具口碑,早在2015年,便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春茶開采上市之際,記者再次走訪各大茶園、業內專家等,探尋永泰茶產業發展的潛力與突破口。 輝煌:曾遠銷北京、天津、青島等地 永泰與茶有著深厚的淵源,茶葉的種植、生產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尤以距今800年的“姬巖茶”和300年的“藤山茶”為最,明洪武年間一度作為貢品。 20世紀80年代,永泰茶產業發展迅猛,茶園面積與產量分別占整個福州地區的25.1%與31.5%。90年代,又分別在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優新品種推廣、名優茶研發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綠茶產量占比超過95%。 對于這段歷史,從事茶葉種植已有27年的盧伯美很有發言權。1996年,在上海做生意的盧伯美帶著人生創業的“第一桶金”回到了老家同安鎮占柄村,創辦了永泰縣盧峰茶廠(盧峰茶業前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盧峰茶業已成長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當時永泰主產綠茶,滋味鮮爽,很受北方人的歡迎,多以批發的形式銷往北京、天津、青島等地的茶葉集散地。”盧伯美回憶道,在2000年前后,有大批的永泰人在外從事茶葉營銷,最盛時達上萬人,甚至在青島嶗山還建有永泰茶葉一條街。 福建省云芳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檀云是其中之一。在2019年回鄉之前,他已在天津經營茶葉生意30多年。 “上世紀90年代,永泰綠茶在北方很有名。”在天津闖蕩多年,檀云有了一家自己的茶葉商行,年營業額達2000多萬元,“現在我和大兒子回來自己管理茶山,我愛人和小兒子在天津負責銷售,從源頭把關做綠色好茶。” 挑戰:市場沖擊下尋求發展與變革 永泰茶葉為何受捧?這與其悠久的產茶歷史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名山勝地出名茶,永泰多名山古剎,姬巖寺、方廣寺、名山室皆有產茶歷史,制茶工藝代代傳承。再加上永泰地處戴云山脈東北麓,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相對低溫、高濕和多云霧的高海拔氣候特征,十分適宜發展茶葉生產。 但隨著茉莉花茶、烏龍茶(鐵觀音)、紅茶、巖茶、白茶等茶類的陸續盛行,以生產綠茶為主的永泰茶產業不斷受到沖擊。永泰縣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延暉介紹,當時,全縣主要種植采摘早、產量高的福云6號、福云595,但是其適制性有限,經濟價值始終上不去,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綠茶作為茉莉花茶原料,被加工成茶坯,銷售價往往被壓得很低。 “由于價格低,茶農生產積極性不高,對茶園疏于管理,而且永泰是建筑之鄉,外出從事建筑行業的村民眾多,導致許多制茶工藝流失。”盧伯美說。 破局:“茶旅”碰撞擦出新火花 2013年開始,永泰縣以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為契機,對茶產業進行了一輪優化改良。“品種結構調整,是茶產業發展的必要措施。一方面將茶業品種從傳統的福云系列拓展至龍井43、鐵觀音、金觀音、榕春早、安吉白茶等優新品種。同時,在做好做優永泰綠茶的基礎上,適度生產烏龍茶、紅茶、白茶和茉莉花茶。”張延暉說。 2018年,永泰縣在盧峰茶葉基地舉辦首屆春茶開采節,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帶茶、以茶興業”的思路,邁出了茶品牌建設的重要一步。 茶產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2019年,盧伯美的女兒盧貴云,回鄉接過父親的衣缽,推動“茶旅”融合發展,打造草木谷閩臺茶文化藝術中心,在茶山上配套民宿、餐飲、露營地等休閑娛樂設施,吸引消費者走進茶園。 同時,盧峰茶業不斷提升制茶技術、創新生產工藝、改善產品包裝、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動茶葉向中高端名優轉型,讓曾經每公斤只賣60元的茶葉,晉升千元茶葉行列,帶動周邊約560家農戶增收致富。 四屆春茶開采節,見證了永泰茶產業從粗放式生產向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的發展過程,茶產業總產值也從2018年的2億元增長至10億元,2021年,永泰成功進入“中國茶葉百強縣”名單,被授予“茶旅融合特色縣域”稱號。 下一階段,永泰將以推廣茶葉生產標準化為重點,整合資源、優化布局、更換良種,大力發展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綠色生態茶園,打響“永泰綠茶”質量品牌和“永泰細茶”文化名片,鼓勵茶企、茶葉協會創新茶事活動,延伸茶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葉欣童) |
相關閱讀:
- [04-12] 永泰“項目管家”進企業解難題
- [04-09] 全國槳板國家技能教練員培訓班在永泰赤錫開班
- [03-29] 永泰抽水蓄能電站全容量投產發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