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路移動式公廁,一線保潔員何立志在保潔。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林洪相 莫思予/文 黃立新/攝 漂亮的外觀、干凈整潔的如廁環境……連日來,媒體競相報道鼓樓公廁新面貌,市民也紛紛點贊。鼓樓“廁所革命”取得的成效,離不開一個群體的默默付出,他們就是長期堅守一線的200余名保潔人員。 “公廁建得像賓館,保潔不能掉鏈子” 昨日不到5點30分,當不少人還沉浸在睡夢中時,何立志已來到了鼓樓區法海路公廁,他是這座公廁的保潔員。開門、換工作服、掃地、拖地、擦鏡子、擦門窗,檢查手紙、洗手液使用情況…… “今天天冷,又是周六,公廁剛開門,人不多,我可以把洗手臺上這些小盆栽的葉子再擦洗一遍。”來上班后,何立志的雙手一直沒停下來。 來自湖北的何立志今年60歲,早年當過兵,是名擁有46年黨齡的老黨員。3年前,他從老家來到福州,從事公廁保潔工作。 法海路公廁擁有全市唯一的生物識別供紙設備,老何總不忘提醒來方便的人刷臉免費取紙。“身子再放低點,識別器出現綠色的框格就可以了。”對初次體驗生物識別供紙設備的人,老何每次都耐心提示。 何立志和侄女郭秀金輪流擔任這座公廁的保潔員,最近這段時間是老何上早班,從5點30分工作到12點,之后由郭秀金接班,公廁晚上12點閉門。 記者問老何累嗎?他笑笑說:“這里公廁建得像賓館一樣漂亮,保潔工作可不能掉鏈子。我是老黨員,為了群眾有個好的如廁環境,為了城市更文明,累點沒什么。” “把福州當作第二故鄉” 在采訪中,記者不時聽到群眾點贊:“很干凈,很衛生,他們(保潔員)做得不錯。” “大部分來上廁所的人都很文明,會尊重我們的工作,有的也會鼓勵我們。”道山路公廁保潔員馬依妹說,本來自己只想趁農閑時來打個短工,現在已愛上這份工作,決定好好做個“城里人”。 馬依妹來自閩侯,以前一直在老家干農活。兩個月前,她應聘來到這里,沒想到廁所建得這么好,跟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樣。兩個月來,她努力工作,得到許多市民的贊揚。 記者從鼓樓區環衛處獲悉,該區在提升公廁建設管理水平的同時,也不斷提高保潔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在鼓屏路公廁擔任保潔員的陳會權、謝慶紅夫婦,2010年從老家廣東來福州,至今堅守在公廁保潔崗位。謝慶紅告訴記者:“以前剛做保潔員時,有些公廁老舊、設備缺失、有異味,一天下來,經常被熏得難受。鼓屏路公廁提升改造后,我們被調來這里,第一次看到漂亮得像公園的廁所,還以為找錯了地方。” 為改善保潔員的工作環境,鼓樓公廁基本都配建了休息室,裝有空調,配備了微波爐、休息躺椅等。 謝慶紅還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夫妻每個月加起來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逢年過節還有過節費、慰問品等。 “現在當廁所保潔員,我們感到很自豪。”陳會權樂呵呵地說,“環境好了,待遇也比以前提高了,關鍵是大家也開始理解我們的工作。我們已經把小兒子從老家接到福州念書,把福州當作第二故鄉,并打算在這里一直工作生活下去。” 目前,鼓樓全區101座公廁配備保潔員200余名。該區把提升公廁建設管理水平作為重大民生補短板項目,要求所有公廁保潔按星級賓館標準,做到“十無”:無積水、無垃圾、無污漬、無灰塵、無亂張貼、無水跡、無滿溢、無尿堿、無便漬、無煙頭紙屑;同時要求做到“五有”:有紙巾、有洗手液、有保潔服務、有綠植、有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