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第三方機構人員(左一)和閩侯縣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右一)同時在閩江竹岐國控斷面采樣。 福州新聞網12月3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長森 何佳媛/文葉誠/攝)12月1日8時許,閩侯縣環境監測站站長葉斌指著停泊在閩江碼頭邊的船只,對福州日報社十九大精神宣講小分隊的記者說:“如果政策不變,這是我們最后一次給閩江竹岐斷面采集水樣了。”在他身后,第三方環保公司和閩侯縣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正在清點采樣設備,準備登船。 地表水水質直接關系到飲用水安全和河流的“顏值”。今年10月起,福州根據國家環保部統一部署試運行采測分離。“這些國控斷面已經設立二三十年,一直由屬地監測。”福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陳峰站長說:“采測分離后,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匯總并審核數據,有利于保障老百姓的環保知情權和參與度。”在試運行的3個月內,屬地監測同步進行,比對數據。 福州地表水國控斷面 明年全由第三方采樣 1日上午,記者與工作人員一起登船,見證這次特殊的采樣。9時許,船只根據GPS定位,到達閩江竹岐斷面的左上位置。第三方環保公司采樣人員和閩侯縣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分別站在船只左右兩側,幾乎同時放下深水采樣器。 采集水樣后,雙方立即記錄水溫,現場用酸度計測PH值,用便攜式溶解氧測定儀測溶解氧含量。監測站的工作人員為水樣貼上手工書寫的任務單,第三方環保公司的采樣人員則給水樣貼上了二維碼。同樣的操作在竹岐斷面的中上和右上部位,又重復進行。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采樣組長俞文哲向記者出示了他的上崗證。“我們都是學環保相關專業的,通過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培訓,取得了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采測分離項目工作證。”采樣人員兩人一組,其中一人采樣,一人持執法記錄儀進行全程跟拍。現場測得的部分數據,通過“國家考核斷面樣品采集保存”APP立即上傳系統。 回到岸邊,采樣人員還要對采集到的閩江水,進行靜置和裝樣,最后把樣品封入專用的低溫保存箱。 葉斌告訴記者,以往的水質監測都是誰采樣誰分析,由屬地監測單位負責。明年起,屬地監測單位將不參與采樣,而是由國家招標確定的第三方機構按照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統一制定的技術規范進行采樣,對水樣加密混合后,隨機分送至400公里范圍內的各分析實驗室。 “福州的樣品送到哪里,我們是完全不知道的。”俞文哲說,“我們完成采樣之后,會把樣品交給接駁車,樣品被運到哪里匯總再分送,都是保密的。二維碼就是樣品的身份證。” 監測站分析水樣 是國家給出的“月考” 福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指定的分析實驗室之一。12月1日下午4時50分,12月份首批采集到的地表水樣品被送達福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該樣品是隨機分送來的,不一定來自竹岐)。 送樣人員現場核對編碼,檢查樣品,確定符合技術規范后,才拆封箱子,拿出樣品。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領取樣品時,需要掃描二維碼作為領取記錄,再將樣品分別帶到氰化物分析室、化學分析室等處。 “采樣、送樣、接駁、協調,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不同,統一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調控分配。參與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只知道自己負責的內容,沒有人知道所有環節。”第三方機構的協調人員對記者說。 “我們不僅不知道樣品是哪里采集的,樣品中還有空白樣、平行樣,相當于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給我們出了月考的題目,每次都必須準確答題。”陳峰說,“地表水分析檢測的項目有20多項,分析結果通過系統直接上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全流程各環節留痕質控。監測總站會與地方共享最終數據。” 福州現有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其中閩江有琯頭、閩安、竹岐、雄江、大樟溪口、橫龍,敖江有荷山渡口,龍江有海口橋,斷面大多選擇行政區域交界處、河流入海口等處,體現了福州重點水質的概況,每月都要進行一次全面水質“體檢”。這些地表水國控斷面與省控、市控的地表水斷面相比,監測頻次更高,監測項目更多。 隨著河長制實施、水環境質量改善成為考核指標,環境監測數據與地方脫鉤已成為趨勢。“采測分離的改革保證了監測數據的質量和客觀真實,提高了數據公信力。質量保證了,環保考核才有意義,水環境治理成效才有依據。”陳峰說,“環境保護最終是為了保護老百姓,我們的監測數據需要讓老百姓信得過。” 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 將可24小時自動測水質 隨著“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壤十條”的先后出臺,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逐步建成。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福州的國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已經上交國家管理。明年7月,福州的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要全部使用水質自動監測站。目前,我市已建成竹岐、琯頭、橫龍、雄江等4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閩安、大樟溪口、荷山渡口、海口橋的水質自動監測站正在建設中。 “目前,國控點位的水質已經實現每月公開一次。自動監測站建成后,可以24小時不間斷采樣分析,數據實時上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將來通過環保部的平臺,實時公布水質監測數據。像實時公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一樣,方便老百姓隨時查看、隨時監督。”陳峰說,“到時候,第三方機構的采樣頻次可能會降低。但是鑒于自動站不能移動,所以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采樣分析。將來,自動監測和人工監測將實現互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