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曾經供不應求的壽山石碎石,如今乏人問津。 態度: 歡迎他山之石 來榕“鍍金” 對老撾石來榕,壽山石雕刻大師們基本上持歡迎和包容態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表示,大量老撾石進入市場,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結果,并不存在“壓垮壽山石的最后一根稻草”之說。 他說:“上世紀80年代,壽山石行業的從業人員只有五六百人,現在從業人員達二三十萬人,與壽山石相關的專業市場約30個,僧多粥少的局面早已形成。而近幾年少有壽山石投放市場,原材料的供應已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壽山石的數量甚至無法達到老撾石的十分之一,值得雕刻的壽山石越來越少。” 對于雕刻家而言,用新材料還是繼續堅守在荒蕪的土地上,答案不言自明。陳禮忠說:“雕刻技藝的傳承之路還很長遠,但歷史的腳步沒有人能阻擋。”同時,他也表示,不能把其他地區出產的葉蠟石等統稱為“壽山石”,壽山石有嚴格的歷史和地域定義。 鄭宗坦表示,老撾石等新石材為中青年雕刻家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從雕刻行業發展來說,不斷有新的雕刻材料補充是好事。“老撾石的出現也更加烘托出福州印石之都的地位。它中、低價位的定位,是對以壽山石為主的雕刻石的陣容補充與完善。在未來的發展中,老撾石最終的結果是融入雕刻大家庭,同時也展示了福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鄭宗坦說。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