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晚報8月1日訊(記者 翁宇民/文永泰縣村保辦/攝)在永泰莊寨中,有一座莊寨因大量采用青石作建筑用料而被稱為“青石寨”,人們常忽略了它真正的大名——仁和莊。永泰大型莊寨為數眾多,可為何主體采用青石的僅此一家?建于清朝道光年間,以青石圍墻、青石鋪地、青石為階的青石寨被稱為“固宮”,其中有什么奧秘?
永泰莊寨既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農耕社會家族聚落生存的記憶,還是傳統鄉紳文化彌足珍貴的載體。本期《寨·見》永泰莊寨系列專題報道,帶你走進同安鎮三捷村的仁和莊(青石寨)。
“故宮”其實是“固宮”
坐落于同安鎮永同公路邊的青石寨,算是“成名”較早。2009年它就成了永泰莊寨中的首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還流行一種說法,稱它為“民間故宮”。這一說法從何而來?
記者探訪青石寨,發現“民間故宮”其實是“民間固宮”這一形容的誤傳。青石寨占地超過六千平方米,由并列的三大院落組成。院落以風火墻相隔,外部圍以齊整青石砌建的高大寨墻,莊寨四角均建有碉樓,巡防用的跑馬道繞寨而行,寨墻上槍眼密布,構成了嚴密的防御體系。在百多年前,這座莊寨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因此,永泰同安人、福州民俗專家鮑國忠在十多年前的數次演講中,將家鄉的青石寨形容為中國南方“民間固宮”,引發人們關注。或起源于此,“固宮”之說幾經流傳,便誤成了“故宮”。
盡管此“固宮”非彼“故宮”,但青石寨依舊可算是瑰寶級的民居建筑。多次考察青石寨的廈大建筑學院戴志堅教授說:“青石寨是典型的閩中土寨堡建筑,規模較大,形制保存完整,其平面形制的空間組織模式——三堂兩橫外圍以堅固高大寨墻的特征,是介于傳統中型護厝式建筑與福建土樓建筑的過渡類型,是研究東南系建筑的珍貴實物。”
“青石”唯恐誤“清室”
走入青石寨,不難發現它是一座極其講究的莊寨。人們常見的古厝內的廳柱,柱身大多上小下大,這是因為樹木本身的生長形狀就是如此。但青石寨內的廳柱既粗且直,上下端直徑是相同的。可以想見,當年建寨人在挑選廳柱木材時,選用的樹木要大于普通的柱材,方能將其刨得頭尾均勻。
而青石寨最講究的地方,還在于它石材選用的特別。據介紹,青石寨里建筑用石多是俗稱為青石的輝綠石。輝綠石質地堅硬,色澤青灰,常用于雕刻佛像等。在青石寨內,不僅寨墻是輝綠石,進寨所見的臺階、天井地面等都是切割規整的輝綠石。
鮑國忠介紹說,由于康乾年間文字獄盛行,“青石”又與“清室”諧音,因此清前期建筑中,對青石的使用相當慎重。少有人敢將青石鋪在臺階和地面,唯恐被認為是“踩清室于腳下”。
青石寨成為例外,或是由于它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此時文字獄冤案漸少,民間風氣日漸寬松。即便如此,青石寨也是永泰同時期莊寨當中,建筑主體大量采用青石的唯一者。

正月初五舉行族親活動。
“仁和”造就真“人和”
“仁和莊”的大名,其實又是另一種講究。《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孔子說,仁者愛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還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和,則可理解為和諧、平穩的狀態。“仁”與“和”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標準與精神狀態。
青石寨的起建人將莊寨命名為“仁和莊”,既反映了他們對儒文化的尊崇與傳承,也書寫了家族對未來的愿望。
據傳說,仁和莊張氏祖先初遷至三捷村時,家當僅有一臺石磨,兩只鴨子。發展到起建仁和莊的張序捷、張序儀與張序光三兄弟這一代,家族已坐擁千頃良田、百座青山。他們與鄉里和諧相處,對內和睦互助。在中年時,三兄弟不僅建起了仁和莊,還募捐建起三捷石拱橋,造福鄉里。張氏一族遵循著“仁和”的為人準則,涌現了不少“急公好義”,可以“矜式鄉里”的人物。
如果說青石筑就了青石寨固若金湯的傳奇,“仁和”則可以說是這座百年老宅風雨不衰的精神內核。
交通小貼士
福州市區駕車往永泰同安,可自福州高速南出口上福詔高速往永泰方向,從永泰西出口,再往同安鎮三捷村。全程約68公里,需 1小時15分鐘左右。

1920年拍攝的青石寨。

風火墻上的掛瓦,是永泰莊寨中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瓦墻。

青石寨前耕地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