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7月25日訊(記者 王永臣 通訊員 陳宗興林泳)22日晚,“閩劇周公益演出”活動在閩侯閩都民俗園落下帷幕。《九條金帶》《長安燕歌》《龍花情》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閩劇展演整整持續一周,讓廣大群眾過足了“戲癮”。 自開園以來,閩都民俗園都會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公益演出,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觀看,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園主要由生產園、生活園、教育園、仿古商業街等四大核心區域組成,是一家反映福州地區(以閩侯為重點)明清時期耕讀習俗為主的開放性主題文化公園,現已成為周邊群眾日常休閑、周末游玩的絕佳去處。 “十二五”期間,閩侯縣持續加大文化惠民領域投入,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了三中心(商務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一廣場(市民廣場)、一園(閩都民俗園)、一館(博物館)等標志性建筑,文化設施日臻完善。 “一線江景的閱覽室,24小時全天候服務的自助借閱區,這里環境好、書目多,是‘進補’課外知識的好地方。”炎炎夏日,閩侯縣新圖書館每天都吸引不少青少年前來看書。 閩侯縣圖書館館長阮杰介紹,2014年5月,按國家一級圖書館標準建設的閩侯圖書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日平均人流量都在500人次以上。 閩侯縣新圖書館坐落于縣城新區市民廣場東側縣文化中心內,總投資5000萬元,館舍面積8500平方米,設計總藏量50萬余冊,現有藏量30萬余冊(件),閱覽座席300多個,網絡節點500多個。一周免費開放時間達到56小時以上。為了使讀者學習更加方便,館內每年征訂報刊300多種,年購入新書3萬多冊。 在縣文化中心內,檔案館、文化館等其他文化惠民設施一應俱全;市民廣場西側,則是縣科技中心,配套建設有多媒體綜合廳、小型影音室、文化展示廳、視訊室等,并定期為市民免費播放電影。在青口鎮,青口文體中心自落成之日起,便被市民冠以“福州水立方“稱號,分為綜合館和游泳館。去年,該場館還承辦了全國首屆青運會拳擊比賽項目。 目前,閩侯縣新博物館主體工程已完工,建成后將與周邊的曇石山博物館、閩都民俗園融為一體,三點一線,形成一條“文化長廊”。博物館將展出1925套4009件文物,歷史遠自新石器時代,近至明清、民國時期,涉及品種豐富,包含陶瓷、玉石、金屬、書畫、雜器等。 除上述重點場館建設項目外,“十二五“期間,閩侯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將文化惠民政策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并培育提升當地特色文化,鄉鎮品牌文化活動主題豐富,包括了尚干小吃文化、上街喜娘文化、甘蔗曇石村的春晚文化、荊溪漆文化、大湖抗日文化、小箬“四知文化”等。 今年以來,閩侯又結合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對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重新建設或改造提升。目前鴻尾鄉、尚干鎮等8個鄉鎮各項硬件設施及軟件能達到國家一級站水平,南通、荊溪則爭取年內達到國家一級站標準,剩余4個鄉鎮也已達到國家二級站標準。 |
相關閱讀:
- [ 07-25]百余位志愿者走進閩侯大青坑 清出垃圾近4噸
- [ 07-24]福州地鐵5號線北跨閩江 或將起始站設在閩侯荊溪
- [ 07-23]閩侯一運磚貨車失控墜落橋底 受傷司機獲救
- [ 07-23]福州地鐵5號線北跨閩江 或將起始站設在閩侯荊溪
- [ 07-23]買閩侯陽光城西海岸的房子 業主發現孩子上學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